缩略图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分析

作者

陈文

福建省平潭第一中学

摘要: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复杂性,增强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感,对于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路径

引言:近年来高中地理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人地关系作为教学重点之一,帮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增强人地协调观意识。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从理论学习、项目式学习和情境教学等角度出发,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深化理论学习,明确人地协调观内涵

为实现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应系统研读地理学及相关领域文献,把握人地协调观的理论脉络,遵循教育目标与教学活动内在统一的原则,从理论知识深入学习角度出发,确定明确的地协调观内涵[1]。

例如,“构造地貌的形成”一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构造地貌的形成机制设计教学任务,采用投影展示地震断层、褶皱山脉与火山喷发的影像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构造运动对地貌塑造的影响。教师可以青藏高原区域为案例,具体讲解地震高发区的资源开发问题,结合实际数据阐述地震活动频发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限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需求,要求学生结合区域地貌特征和社会经济需求,分析如何协调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使学生逐步理解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理念——在开发中注重可持续发展,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地形、气候和资源分布在内的多维度资料,引导学生从区域地理实践中体会到人地关系的复杂性,进一步明确人地协调观的内涵,从而在不断深化进行理论讲解中提升学生对构造地貌知识的掌握,实现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二、实施项目式学习,促进主动探究

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师在积极进行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过程中,可设计以真实世界问题为导向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主动探索人地关系,深化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2]。

例如,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中,为强化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教师可以“某区域农业发展中的自然环境影响”为主题开展项目任务,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每组学生分别研究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或珠江三角洲等核心任务,教师为每组提供包含地形图、气候数据和土壤类型的基本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查询补充相关农业生产现状。教师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形特征与降水分布的空间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在研究中能够逐步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动态平衡特性,认识各要素之间既互为条件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结合地势低平的地形特征,探讨洪涝灾害与排水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加深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并培养对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目标的主动探究意识。

三、融入情境教学,强化直观感知

融入情境教学,将学生带入到真实情景中有助于强化直观感知,对于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至关重要,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地考察及模拟实验等手段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与认知水平的地理情境,使学生在具体场景中直观感受人地关系的复杂性,促使学生能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3]。

例如,在“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某区域农业种植模式优化”的教学情境,选取中国南方某县实际农业生产情况为背景,提供详细的地理数据与区域资料,分析地形、气候、土壤类型、人口分布和交通网络布局,要求学生从现有农业区位因素入手,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限制因素,明确不同自然与社会要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作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区域农业现状,重点引入稻田分布图、灌溉设施照片和相关统计数据,让学生在视觉上感知农业区位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如教师可通过地形剖面图结合降水分布图,指导学生分析山地梯田农业的形成原因与效率优势,同时展示低地平原中水稻种植的灌溉需求与季节性降水的关系。为进一步深化情境教学,教师引入区域农业调整案例,将部分粮食作物改为经济作物种植,并展示调整前后的农业收益对比图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现有资料讨论农业结构调整可能引发的环境效应,分析化肥与农药使用对水土资源的影响,分析人类决策对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并设计互动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提出农业区位优化方案,根据地理背景分析方案可行性。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数据资料与区域特征,从粮食安全、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培养多维度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师进行课堂总结过程中应重点梳理农业区位选择的核心因素与决策逻辑,回顾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农业区位选择的完整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能够直观感知农业区位变化背后复杂的人地关系,体会农业生产中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以协调为核心的人地关系素养。

结语: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系统理解与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教师可利用深化理论学习明确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帮助学生构建对人地关系复杂性的理论认知;并在实施项目式学习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强化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融入情境教学,增强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直观感知,提升其空间思维能力与实践素养。最终在科学的教学教学方法下全面推动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肖鹏.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人地协调观念渗透的策略探究[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49):4-6.

[2] 贺行,周海瑛,王德全. 指向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探究——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5):29-34.

[3] 赵慧,周旭,金静,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J]. 地理教学,2023(11):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