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

作者

杨建华 陈学红 廖友林 杨枫 石星

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常德 415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协同机制,分析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通过构建协同机制,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在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有机衔接,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培育品德、智慧、体质、美育、劳动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同机制;立德树人

一、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赋予教育的根本任务。大中小学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1]。打造涵盖大学、中学、小学的思政课程体系化合作机制,成为提高思政课程品质、完成立德树人核心任务的关键路径。

二、现状

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政策支持不断加强。尽管如此,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政策落实不到位,具体实施方案未能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导致执行滞后。教学目标设定缺乏整体性,各学段内容重复或断裂,未针对学生差异设定。教学内容缺乏衔接,与现实脱节,影响学生兴趣。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评价机制不科学,重成绩轻品德,学段间评价标准不一,造成学生适应困难。这些问题需针对性解决,以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效性。

三、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政策落实不到位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但在实践中政策的落实程度不够。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时难以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导致实际行动滞后。同时,学校和教师在实际教学管理中没有对标国家政策规划,存在随意性、形式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效和进度。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

大中小学思政课在目标设定上缺乏整体考量,导致各学段间教材内容存在交叉重复与断层现象。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当前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往往过于笼统和模糊,没有针对不同学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定。

(三)教学内容不衔接

大中小学思政课在内容选择上缺乏有机衔接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2]。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和协调。这导致学生在升学后面对思政课的深度变化感到困惑与不适。同时,部分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方法不适应

大中小学思政课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和适应性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常规的教学模式通常侧重于知识的传递和填鸭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实践的重要性。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习惯以及兴趣上各有不同,然而,目前思政课程的授课方式往往比较刻板和统一,未能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性采用适宜的教学策略。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参与热情和自主性,难以产生深入的学习感受和思考。

(五)评价机制不科学

大中小学思政课在评价机制上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当前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当前思政课的评价机制往往过分看重学科成绩而忽视品德、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不同学段间的评价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升学后面临评价体系的转变感到困惑和不适。

四、应对策略

(一)加强政策落实和监督

为了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实施,需要加强政策落实和监督力度。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应区域特点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加强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同时,应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政策的全面落实和实效。

(二)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

为了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在目标设定和内容选择上的问题,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等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同时,应加强各学段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和递进式发展。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清晰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感,提高学习效果和育人功能。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需要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同时,应积极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需要注重对学生品德、心理等方面的评价,并加强不同学段间的评价标准衔接。应建立全面的数据采集网络,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掌握和应用以及育人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应将对教师的评价纳入一体化建设成效评估体系,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资源共享

为了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师资队伍建设和资源共享,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其次,应建立教师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不同学段和区域间的教师交流和合作。同时,应积极引入校外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这有助于构建强大的思政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为连贯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

(六)推进课程融合与协同育人

为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融合与协同育人,有必要提升不同课程间的互动与配合。应当充分利用各门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推动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步并进,共同构建协同育人的成效。同时,应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五、总结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但目前存在政策落实、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机制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加强政策执行、明确目标内容、创新方法、构建科学评价、强化师资和资源共享,推动课程融合。未来,应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创新教学、加强师资建设、促进课程协同,以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周鑫,戴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协同效应探赜[J].教育探索,2025,(01):60-65.

[2].骆新华.协同教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着力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25):19-21.

作者简介:杨建华,男,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是2022年湖南省社科评审委员会课题(编号:XSP22YBZ060)“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结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