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自然学习设计初探

作者

单楚楚 毛伟伟

慈溪市逍林中学

[摘要]“自然学习设计”(Nature Learning Design)是一种面向不同学习风格者差异施教的模式,是麦卡锡团队自1979年开始试验总结的,30多年来,该模式一直在不断地完善中,现已取得十分重要的影响,是当代美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模式,受到了美国视导与课程开发学会(ASCD)积极地倡导与宣传,“自然学习设计”切合现代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但这种模式在我们国内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较少,有必要进行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自然学习设计;地理;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学习设计概述

自然学习设计的基本模式像一个分为四个象限的学习循环圈,好似一个时钟的钟面,此循环圈以纵向代表“感知维度”,横向代表“加工维度”,一个完整学习过程为“直接体验”(12:00)-“用心反思”(3:00)-“抽象概括”(6:00)-“行动学习”(9:00),进而周而复始地完成自然循环。(参见图1)。[1]

与学习循环图四个象限相对应的是四种类型的学习者,从纵向的“感知维度”来看,有些人倾向于直接体验和感受的方式,而有些人则习惯于间接分析和抽象的方式,从横向的“加工维度”来看,有些人擅长观察、倾听和反思,而有些人则更喜欢行动、实践和尝试。因此,根据这“纵横”两维我们可以把学习者分为四类。

第一类学习者——“为什么?”

这类学习者在12:00的位置直接感知信息,在3:00的位置反思加工信息。他们最爱问的问题是“为什么”(why?),渴望了解知识的内涵。他们善于调动所有的感官来感知,富有想象力和洞察力,善于从周边环境中汲取营养。他们拥有反思精神,极力追求意义的清晰性。

第二类学习者“是什么?”

这类学习者在6:00的位置时感知信息,在3:00的位置用心反思。他们最爱问的问题是“是什么”,力求弄懂他人已得出的结论。他们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反思,将自己的观察与已有知识相联系,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概念。他们思维周密,富有条理,善于理性分析,并得出主观判断,也擅长演讲,能够妥善处理冲突事件。

第三类学习者——“应怎样?”

这类学习者在6:00的位置抽象感知信息,9:00的位置主动加工信息。他们最喜欢问的问题是“如何运作”(How does this work?),追求理论的价值。他们花时间思考已学知识可以用来做什么,他们是实用主义者,善于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他们时间观念强,动手能力强,追求效率,习惯通过奖罚措施来树立权威。

第四类学习者——“该是否?”

这类学习者在12:00的位置直接感知信息,9:00的位置主动加工信息。他们最爱问的问题是“如果……,将会怎样?”(what if),他们追寻知识的各种可能性,与“为什么”学习者类似,也喜欢从自身的感知和经验出发,思考各种知识的可能性,他们擅长综合,灵活应变,喜欢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自身的潜力。[2]

2.自然学习模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2.1教学案例设计

2.1.1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Ⅱ所阐述的主题是“如何走人地协调发展的道路”,从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三个角度进行论述。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产业活动联系着人类社会和环境,产业活动中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是人类最主要的产业活动。

本章第二节是在第一节综述了产业活动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的基础上,具体讲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阐述农业区位因素。本节的内容安排,先正文、后阅读、最后是活动。正文内容简洁明了,阅读内容拓展学生视野,活动案例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

2.1.2学情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已经在必修I学习的基础上具备了一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认识和了解,但对于区域地理的知识较欠缺,具有一定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但务农家庭孩子少,对农业生产了解不多,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联系实际开展教学。

从个体来看,麦卡锡认为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具体可分为“为什么?”、“是什么?”、“应怎样?”、“该是否?”四种类型。

如何设计面向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教学设计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2.1.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2.1.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2.1.5教学策略选择

以麦卡锡的自然学习设计进行教学

2.1.6教学过程

3结语

自然学习设计作为一种教学设计的工具,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手,也是不同风格学习者的福音。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可以帮助教师获得更加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技能,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愉悦和主动性,是值得我们探索、完善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麦卡锡. 自然学习设计[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

[2] 刘徽. 旋出学习自然的绚丽色彩——读《自然学习设计:面对不同学习风格者差异施教》[J]. 现代教学, 2013(06):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