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生为本,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作者

李春凌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东荷小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科技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数学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即“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力求通过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以生为本;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前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索一种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小学数学教育模式显得尤为迫切。数学教学以生为本是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倡导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位置,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可构建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思考数学问题,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1]。以几何图形为例,可策划一项关于校园绿化改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亲手测量、规画,于实践中领悟几何知识。例如,在《三角形分类》的教学中,可构思一个融入校园环境优化计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校园美化工程。此过程初期,教师可先行安排一场校园探访活动,鼓励学生留心观察校园内部的植被配置与设施布局,尤其关注形态多样的花坛、草坪边缘等构造细节。随后,可布置一项任务:为深化校园美化工作,我们将设计新式花坛或绿地边界,而这必然涉及刚掌握的三角形分类知识应用(诸如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将被分配至不同小组,每组负责某一特定区域的设计蓝图。他们首须测量标定区域的实地尺度,再依据三角形分类的理论,创造出既具审美又实用的花坛或边界的造型。在此实践环节,学生不仅要兼顾设计的视觉吸引力,还需验证方案的可实施性,如考虑植被的生长特性及维护的便捷性等因素。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比如直角三角形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结构,而锐角三角形则可能更适合于创造视觉上的动感效果。通过这样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形分类的相关概念,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以生为本”的教育目标,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二、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应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适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小数除法》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小数除法的实际应用场景开展项目研究。例如,教师可提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假设一个小商铺日均售出苹果12.5千克,那么在为期一月(30天计)的时间跨度里,累计售出的苹果总量是多少?同时,每天的平均销售量又是多少?”此问题不仅蕴含了小数乘法的概念,还嵌入了小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极富启发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随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探讨并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于适当时机提供必需的援助与支持。例如,当学生面临难题时,教师可借助提问引导他们自我探索解决方案,而非直接揭示答案,如询问:“你们能否推算出总销售重量?”“知晓总数后,又该如何求得日均销量?”这类问题有助于学生逐步构建解题的逻辑框架。此外,教师应激励学生采取多种策略验证其解答的准确性,包括使用计算器复核计算,或是借助图表形式直观展现数据的动态变化。这种做法不仅强化了学生解题的精确度,还促进了他们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使他们懂得从多维度审视同一问题[2]。

三、注重评价,关注差异

教师要改变以往仅重视结果的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进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如自我评价、同伴互评等,既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以《十进位计数法》为例,教师可以先组织一次简短的前测,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初步掌握情况。随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内的成员水平相近,便于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如数字接龙游戏、数位卡片拼图等,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十进位计数法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记录个人的学习体会,包括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学习的感受等,这一做法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亦是构成自我评估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团队活动中,教师可引入同伴评价体系,使团队成员相互评判彼此的行为表现。此评价模式不仅能增进学生间的沟通与协作,还使学生能从伙伴的角度发现自己未曾留意的缺陷。举例而言,学生甲或许在某次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色,但经由同学乙的反馈,他可能察觉到自己在表述清晰度上尚有提升空间。这类源自同龄人的反馈信息,对学生而言尤为珍贵,因其更易被接纳并内化。

除却自我评估与同侪互评环节,教师介入评价流程尤为重要,以便即时给予学生引导与激励[3]。这包括但不限于观测学生在课程中的行为表现、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以及作业完成度等多维度,籍此全面洞悉学生的学习态势。针对在特定领域面临挑战的学生,教师应迅速施以个性化的援助,助力他们跨越障碍,实现逐步提升。

结语:“以生为本,让数学课堂活起来”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通过实施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更能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教育者加入到这场变革之中,共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向着更加公平、优质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吴香芳.以生为本减负增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4,(24):105-107.

[2]王文元,肖旭升.基于以生为本理念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J].试题与研究,2024,(19):171-173.

[3]吴静芳.“双减”背景下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J].求知导刊,2024,(18):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