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下轨道交通车辆工厂质量管理策略与展望
张文雄 王家宾 赵文军
河北京车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聚焦智能制造环境下轨道交通车辆工厂的质量管理。通过剖析轨道交通车辆智能制造工厂的发展趋势,以及各生产部件智能化引入程度,探究当下质量管理面临的关键难点。基于此,提出构建智能质量管理系统、强化数据驱动决策、优化供应链协同质量管理等管理举措。最后,对未来质量管理的发展思路展开展望,为提升轨道交通车辆制造质量给予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车辆;质量管理;智能化生产;数据驱动
1 引言
伴随工业4.0时代来临,智能制造深刻变革着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与质量管控方式。轨道交通车辆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部分,其制造过程正经历智能化转型。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内地累计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达到10000公里以上,且每年仍在以较高速度增长。在这一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质量管理,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与可靠,成为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究智能制造环境下轨道交通车辆工厂的质量管理策略,为行业提供有益参考。
2 轨道交通车辆智能制造工厂发展趋势
轨道交通车辆智能制造工厂发展呈现三大趋势:高度自动化生产线普及、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大数据分析在质量控制中深入运用。高度自动化生产线借助引入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等,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与高效运作。以某大型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企业为例,其自动化生产线投入使用后,生产效率提升了30%,次品率降低了15%。物联网技术使生产设备、物料、产品等要素互联互通,构建起全方位生产监控网络。目前,行业内约70%的制造工厂已实现生产设备的物联网连接,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和生产数据。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让质量管控更精准、前瞻。通过收集分析生产过程海量数据,企业能及时发现潜在质量问题,预测质量趋势,优化生产工艺。据相关研究表明,应用大数据分析进行质量控制的企业,产品质量问题发现时间平均提前了24小时,有效避免了大量质量事故的发生。这些趋势共同推动轨道交通车辆制造向智能化、数字化快速发展,为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供有力支撑。
3 轨道交通车辆生产部件的智能化引入程度
3.1 车体制造
在车体制造环节,广泛应用激光焊接机器人和智能检测系统,实现了高精度、高效率生产。某知名企业在车体制造环节引入激光焊接机器人后,焊接精度从±1mm提升至±0.5mm,生产效率提高了20%。激光焊接机器人具有焊接速度快、焊缝质量高、变形小等优点,能够满足轨道交通车辆车体制造对焊接质量的严格要求。同时,智能检测系统能够对焊接质量进行实时检测,及时发现焊接缺陷,保证产品质量。
3.2 转向架装配
转向架装配引入智能拧紧系统和视觉识别技术,确保了装配精度和质量一致性。智能拧紧系统能够精确控制螺栓的拧紧力矩,避免因拧紧力矩不足或过大导致的安全隐患。视觉识别技术可以对装配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识别零部件的装配位置和姿态,确保装配的准确性。通过这些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转向架的装配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降低了因装配问题导致的故障发生率。
3.3 电气系统集成
电气系统集成智能化程度较高,采用自动化布线、智能测试等技术。自动化布线技术能够根据电气原理图自动完成线缆的敷设和连接,提高了布线的效率和准确性。智能测试技术可以对电气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快速检测出电气故障,提高了电气系统的可靠性。这些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电气系统的集成更加高效、可靠,满足了轨道交通车辆对电气系统的高性能要求。
3.4 内饰安装
然而,内饰安装仍以人工为主,智能化程度较低,主要依赖工人的经验和技能。在一项针对10家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企业的调查中发现,内饰安装环节的智能化率仅为10%-20%,返工率在5%-8%之间,远高于其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环节。内饰安装的工作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到多种材料和工艺的应用,目前的智能化技术难以完全替代人工操作。但由于人工操作的主观性和差异性,容易导致内饰安装质量的不稳定,增加了质量管理的难度。
这种不均衡的智能化引入程度给质量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企业采取差异化的管理策略,针对不同智能化程度的生产部件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
4智能制造环境下质量管理的难点
智能制造环境下质量管理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数据采集与分析难度增加,海量生产数据需高效处理和分析方法以提取有价值质量信息。据统计,一家中等规模的轨道交通车辆制造工厂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可达数TB,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难以满足需求。二是过程控制复杂性提高,智能化生产系统高度集成和复杂交互,使质量问题溯源和管控更困难。在智能化生产系统中,一个质量问题可能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排查问题根源的平均时间比传统生产方式增加了3-5倍。三是人员技能要求提升,智能制造要求质量管理人员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对传统质量管理团队提出更高要求。目前,行业内具备全面智能制造质量管理能力的人员占比不足30%。四是供应链协同难度加大,智能化生产要求供应链各环节紧密配合,对供应商质量管理能力提出更高标准。在供应链协同方面,因供应商质量问题导致的生产延误事件每年每企业平均发生5-8起。
5智能制造环境下质量管理措施
为应对上述挑战,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企业需采取系列质量管理措施。首先,构建智能质量管理系统,整合生产全过程数据,实现质量信息实时监控和预警。例如,某企业构建的智能质量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后,质量问题预警时间从原来的平均2小时缩短至15分钟。其次,强化数据驱动决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分析质量数据,支持质量改进决策。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能够精准定位质量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改进措施。此外,优化供应链协同质量管理,建立供应商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供应链质量信息共享和协同。某企业通过实施供应商质量评价体系,将供应商的产品合格率从85%提升至95%。同时,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培养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复合型质量管理人才。最后,持续改进质量管理流程,将智能化技术与质量管理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6未来质量管理思路展望
展望未来,轨道交通车辆制造质量管理将朝更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质量预测和诊断中作用将更大,实现质量问题主动预防。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使质量管控更精准,通过虚拟与现实交互优化生产过程。区块链技术引入有望提高质量数据可信度和追溯性,增强供应链质量协同。同时,质量管理将更注重客户体验,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反馈,持续改进产品质量。未来质量管理将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智能生态系统,为轨道交通车辆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7结论
智能制造为轨道交通车辆工厂质量管理带来新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智能制造工厂发展趋势和生产部件智能化引入程度,可清晰认识当前质量管理难点。构建智能质量管理系统、强化数据驱动决策、优化供应链协同等管理措施,为应对挑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深入应用,轨道交通车辆制造质量管理将迈入全新发展阶段。企业需不断创新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将智能化技术与质量管理深度融合,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推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杜卫民.智能制造环境下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J].中国质量,2020,(11):10-12.
[2]郑小花,周胜强.智能制造在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的研究与应用[J].技术与市场,2022,29(03):38-41.
[3]孟双,吴刚,马帅等.智能化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机车车辆工艺,2022,(01):11-13.
[4]张伟.数字孪生在智能装备制造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信息科学,2019,3(08):197-198.
[5]杨文峰,杨灵运,赵紫怡等.工业大数据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研究[J].现代工艺技术和信息化,2024,14(12):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