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树立正确政绩观

作者

彭珍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湖南省郴州市 423400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的一项重大决策。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创造了真抓实干、久久为功的典范。党的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同时,更要学习其背后正确政绩观千万工程的内涵及发展。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树立正确政绩观无论是对于党员干部个人成长还是对于党的整个事业发展而言都至关重要。

一、千万工程的历史溯源

(一)千万工程发展背景

自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浙江经济经历20多年的高速发展,从一个陆域资源并不充裕的省份一跃成为经济大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均在全国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达到小康。但与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相比,浙江率先遇到了“成长的烦恼”,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尤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矛盾凸显。电镀、造纸、印染、制革、化工、铅蓄电池等重污染高耗能的乡镇龙头产业多年突进,集体和群众收入增加了,但代价巨大。乡村的水脏了,山秃了,垃圾成堆,农村环境问题严峻,群众健康受到威胁。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乡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失,与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形成强烈反差。

(二)千万工程发展契机

2002年,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刚到任的118天里,他调研了11个市、25个县。通过调研发现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折射的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本质问题是没有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浙江亟待回答这道考题。省农办牵头拿出一套方案,计划整治1万个村庄。习近平同志说:“怎么整治要有样板,以县级为平台、乡镇为主战场、村一级为主阵地,每个县搞10个示范村,100个县就是千村示范,这个工程就叫千村示范、万村整治。”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如今,16年久久为功,浙江以“千万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丰硕成果,为农村地区转型发展趟出一条新路。全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得到极大改善,广大农村地区处处生态美、风貌美、环境美、风尚美、生活美,农村整体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成为浙江乡村振兴的金名片。

(三)千万工程发展阶段

浙江实施“千万工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示范引领阶段(2003—2007年)。选择1万多个建制村,全面推进村内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建成1181个全面小康示范村、10303个环境整治村。第二阶段:整体推进阶段(2008—2010年)。将整治内容拓展到面源污染治理、农房改造、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全省村庄整治任务。第三阶段:深化提升阶段(2011—2015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第四阶段:转型升级阶段(2016年至今)。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生活美转型,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2017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浙江,并首次提出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

二、千万工程中蕴含的“正确政绩观”指引

(一)一张蓝图绘到底

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浙江把基层党建工作贯穿始终、牵引带动,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二十条”。

“钱从哪里筹?地从哪里来?”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首当其冲的问题。浙江通过政府主导、整合盘活资源、集聚各类要素的途径来保障投入,通过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部分、部门项目配套一部分和规费收取减免一部分的办法,不断增加投入。16年来,整合各级各类财政资金1800多亿元,其中“千万工程”专项资金不足1/3,其他资金主要通过整合美丽乡村建设专项及奖补资金、农村公路建设和维护、农房危旧房改造、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饮水工程、农村文化礼堂、农村厕所改造、村级一事一议、农村综合改革等相关项目而来。浙江以乡情为纽带,鼓励浙商、乡贤等成功人士回乡参与农村建设,越来越多的主体到农村投资兴业,农村吸引要素回流的趋势不断显现,反过来又促进了“千万工程”建设。

(二)求真务实接续干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需保持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真走、真听、真研、真究,迈开步子、甩开膀子、扑下身子;要发扬注重实效的优良作风,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把出发点放到造福群众、推动发展上,把着力点放到解难题、办实事上,让工作落细、落深、落实、落准;要以实干巩固深化发展成果,摒弃“毕其功于一役”“歇歇脚、松口气”等想法,与时俱进、接续奋斗,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倾心为民排忧解难

要心怀“国之大者”,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出发,让“呼声”在耳、“诉求”在心、“愿望”在行,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善于做群众的“泥腿子”,让工作带有“泥土味”,真心实意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千万工程”对树立正确政绩观的经验启示

(一)新发展理念

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是否体现了全面发展。看政绩,既要看经济指标,也要看民生指标、生态指标;既要看当前发展状况,也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如果只盯着单一指标,忽视其他工作,忽视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政绩观就会出现偏差。首先,立足全局找准定位。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坚持从上往下看、从下往上做,切实把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目标定位转化为奋斗作为。其次,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不仅要看增长之“量”,还要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

(二)走群众路线

首先,要听取群众意见。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在干事初衷上,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避免急功近利搞政绩工程。在实际操作中,要深入扎实同群众打交道,而不能一味地大干快上、追求进度。在目标效果上,发展成果要更多更好地惠及群众,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其次,要深入调查研究。“人民给你多大权力,你就要负多大的责任。”刘少奇身居高位,心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大到方针政策的制定,小到衣食住行的落实,甚至是老百姓的油坛子、酒瓶子和衣服鞋子……

(三)具体工作方法,路径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合理规划、有序推进办事项目。在办事过程中,要求真务实、苦干实干,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纠正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等错误做法。第二,坚持系统思维,正确处理“大我”和“小我”。坚持系统思维,正确处理“大我”和“小我”的关系,正确处理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短期利益、局部利益的关系。发扬钉钉子精神,稳扎稳打向前走,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积跬步以至千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