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审美教育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满祥

吉首大学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 427000

摘要: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学校审美教育工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和行动方案。从“美育浸润行动”到“校园文化建设”,各项举措将审美理念深深嵌入教育体制与实践。审美教育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支撑。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审美教育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审美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传承与创新

引言

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形式多样且独特的文化之美。丰富的文化瑰宝,不仅展现了各族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更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从艺术作品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自然风光到社会生活的细节,这些文化形式交相辉映,生动勾勒出中华文明的多元与统一。因此,高校要因地制宜探索美育与德育融合渗透的路径方法,运用美的规律和美的特点,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一、审美教育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原则

(一)全面理解审美教育的目标要求

首先,以美启真落实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客观存在,应该推动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相渗透,用美育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之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融入美的形式中,以艺术形式提升教育吸引力。其次,以美引善积极服务社会。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情感培养、情感体验,运用文学、影视、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传递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通过普通话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文艺+宣讲”等多种形式,挖掘大学生多才多艺的潜力,让学生在宣讲中学好思政课。最后,以美育美促进民族团结。历史证明,情感上相互亲近是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纽带。用审美化的教学话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感染力,给学生以愉悦的审美体验,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有有形有感的声势,更有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准确把握审美教育的实践要义

首先,课程建设同向发力。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思政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形态、主阵地、主渠道,依托活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同时要鼓励学校开设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文化相关通识课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一批融时代大课、社会大课、理论大课为一体,能够引发情感共鸣、增进思想认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品“大思政课”教学案例。其次,深化美育浸润。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要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在校园重点场所合理布置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开展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打造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实践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品牌。最后,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注重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挥整体育人效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推动育人资源的有效流通与合理配置,积极构建润物无声、入脑入心的日常思政体系,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三)深刻认识审美教育的逻辑必然

首先,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立德树人,关键是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育本身具有启真、引善的普遍作用,不仅是审美的教育,更是思想的教育。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虽然与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各有侧重,但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教育内容的关联性。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一致。深挖美学素材可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深化审美活动能够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把党史故事、红色故事、感恩教育融入歌曲、舞蹈等文艺节目中,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可以给予学生思想启迪、政治引领和理论支撑。最后,教育方式的互补性。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美育工作要“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思政课是一门在头脑中搞建设、在精神领域筑长城的课程,只有融会贯通,才能画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最大“同心圆”。

二、审美教育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一)优化审美教育课程体系

将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相关教育内容有机融入美育课程体系,设置具有民族特色的美育课程模块,如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间美术等,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美育课程建设要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注重课程设置的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构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同美育体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努力提高美育教师的专业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传承意识,通过定期开展培训、进修、教学观摩、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使各学段教师掌握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和美育教学方法,进而在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审美能力、审美素养,从而提升其对中华文化艺术的认同。各学校可以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学术造诣的民族艺术家或学者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改善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具有民族特色的美育实践活动,如民族文化艺术节、民俗体验活动等,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为基础手段,以实现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动力,以促进地方民族文化艺术交流、融合为落脚点,以提升学生整体审美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最终目的,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资源,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可以与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团体等合作,开展民族文化主题的展览、演出等活动;家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习惯;社会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民族文化的机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美育体系。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和新媒体为在美育工作中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带来新的机遇。学校可以利用在线课程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推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开展远程美育教学和交流活动,开发线上美育课程资源,构建互听互鉴的线上听课平台,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和欣赏民族文化艺术。利用网络数据库,建立教学资源整合共享机制;组织各学段美育教师线上集体培训、研讨和备课,实现美育教师之间的平台共建、问题共研和资源共享。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美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审美教育的独特方式,更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了扎实基础。多元的文化艺术形式与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对和谐、包容、共融理念的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化,美育将继续作为凝聚民族文化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焕发新生。

参考文献

[1]肖春雷.探索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育学,2023-05.

[2]夏文斌;卓青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军事理论,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