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策略的探讨
申秀颖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实验小学 110170
摘要:教育是四位一体的,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教育的四位一体应该一体到“自我教育”上,即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围绕自我教育来设计开展,共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引言
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在不断的革新与发展,尤其是“双减”政策的出台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给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带来了重大影响。对于各个学校来说,减负不减质量成为现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也是小学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一、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
(一)小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教育教学方向和方法的不当会导致小学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疲于奔命,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学生对学习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由于现在衡量老师的成功尺度还是以分数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灌输式”、“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为主。这也是形式所逼,无奈之举。
(三)班级的师生关系不和谐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干劲。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
(四)家长过分溺爱和放任自流学生
有一部分生活富裕而父母文化较低的家庭,在他们身上,丰厚的物质财富与贫瘠的文化素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们中有的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能赚大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来自这样的家庭的学生比较重物质享受,追求吃喝玩乐,对自己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
(五)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电子游戏、打牌赌博、各种书刊影碟等等,一些不良的思想,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最终厌学。
二、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
(一)开展竞赛活动,促进学习兴趣
竞赛即互相比赛,争取优胜。少年儿童好奇心强,处处想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表扬。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形成心理上竞争的机制,而竞赛内容必须紧贴教材,符合儿童特点,面向全体,有利于促进全体儿童的学习兴趣。如低年级教了一篇课文,便开展谁一天内能熟读课文谁就是聪明的孩子,谁能在一天内背诵课文,谁就是优胜者,次日早自修时进行检查,总结表彰。如能掌握当堂学过的知识,能独立完成作业等也通过这种形式,学生经常取胜,受到表扬,对学生也会产生兴趣。
(二)开展自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开展自学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生活,陶冶性格情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分个人、小组、集体三种形式,教师要抓住这些有利时机,给合读书读课外儿童画报,布置一些课前预习题,课后思考题,介绍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故事书、小人书等,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去学习、去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问及,使之显示自学成果。这样既可以得到课内外知识上的互补,扩大视野,又能增强学习兴趣。
(三)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鸟”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四)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学生有兴趣学习,不仅能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多种途径的。只要我们平时切实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对于我们的教学有收益,更能促进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王爽.如何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教育学,2024-12.
[2]丁丽娜.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学,2016-05.
[3]于清.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学,2022-04.
申秀颖 1992年3月,女,辽宁沈阳,二级教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