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咏画诗词探微
李文琪
济南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022
摘要:咏画诗词在宋代发展繁荣是必然的,是由社会发展需要所决定的。具体而言,社会风气、书画文艺市场、作家才能以及文学演进形成的社会需要,使得咏画诗词获得青睐。
关键词:咏画诗词;自由随性;文学演进
正文:
一、咏画诗词的定义
顾名思义,咏画诗词是品评画作之诗,即诗人在欣赏画作时有感而发所作的对于画作的欣赏品评之诗。它可以是长篇七古,也可以是短篇小令,题材不限,可供词人自由发挥。那我们所说的咏画诗和题画诗有何区别呢?在我看来,这两类诗最大的不同就是咏画诗是诗人观赏画作之后即兴而发、自由发挥所作的诗词,它没有被题于画作之上。那题画诗则是题于画作之上、负有解说或延伸画意的任务、篇幅形式也有一定限制的诗词。咏画诗词以形式自由、诗人可尽情挥洒而深受喜爱。那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为何会出现如此自由随性的的咏画诗词呢?在我看来,咏画诗词自由随性的原因可归为社会风气、书画文艺市场、作家才能以及文学演进形成的社会需要四方面。
二、尚文重画的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当之无愧可以称作宋代文学繁荣的必要条件。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对文学的发展不作过多限制,这相当于为被思想桎梏束缚已久的中国古代文学大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在以往朝代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宽松自由环境。因此宋代文学发展尤为繁荣,各类佳作喷涌而出。
宋代绘画作品的涌现是咏画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绘画领域的长足进步和蓬勃发展才会带来咏画词的繁荣。自然,宋代画家也是不断为文学界输送优秀画作,如堪称北宋三大家的董源、李成、范宽,以及著有画作《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等人,这些优秀画作的涌现为宋代诗人提供了诗词欣赏素材来源。另外尚文重画的社会风气更是为咏画诗词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宋书·文苑传序》云:“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模,可以预知矣。”宋代君主尚文重画,正如宋徽宗赵佶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天赋非凡,独创“瘦金体”书法,《芙蓉锦鸡图》《池塘春晚图》等都是传世名作。皇室的嗜好扶植提高了文学绘画地位,促进了这门艺术的繁荣。君主尚文重画,那官员文人、社会百姓更是极力追求。咏画词之所以在宋代出现乃至蓬勃发展,这和宋代社会大背景是分不开的。社会秩序的相对安定和都市生活的相对繁荣为各类文学作品的发展提供安稳的环境。没有频繁战乱、没有无尽的兵役苛税,画家可以尽情绘画,诗人可以专心于咏画词的创作,社会百姓也可以安心欣赏品评。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的艺术链条。一个艺术家总是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社会风气里创作,尚文重画的社会风气必然成为宋代咏画词发展的第一功臣。
三、书画文艺市场的繁荣
宋代经济繁荣从而衍生出的书画文艺市场的发展也是促进咏画诗发展的重要因素。宋代经济的繁荣可谓是中国古代之巅峰。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类文化市场的发展,由于宋代文人群体乐于探讨欣赏绘画诗作等,所以很多诗人画家的作品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金钱市场交易而流行。
宋代并不是所有画家诗人都不必为生计担忧,大部分还是那些未被赏识的穷苦文人居多,他们迫于生计,无奈作诗作画出卖以赚取生活来源。同样,那些绘画大家的作品也可以通过书画市场来进行交易。那么书画市场便成为一个文化流通的重要枢纽。诗人在欣赏画作时不免有感而发写了许多咏画诗词,这种诗画流通也促使它们之间产生诸多联系。“诗由画生,画为诗出”也不难理解。总之,书画市场在咏画诗的发展中起到一个转换枢纽的作用,通过它诗画流通更加便利,诗人能够更多地接触到优秀画作从而写出许许多多的咏画佳作。同时,这也证明了经济的繁荣客观上必然会促进文化的发展。
四、“多面手”的作家群体
再就是作家才能对咏画诗的影响,相必很多人会产生疑问,作家才能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想说宋代很多大家都是“多面手”,他们有的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既是画家也是书法家。这中艺术互通为咏画诗的发展必然带来诸多便利。
咏画诗本来就是对画作的欣赏品评以及有感而发,那么画家本身则更具先天优势,他们创作画作的心境和意蕴就可以在诗词中准确地展现出来,不至于造成诗词对画作真实想法的误解。画家在作完画之后可以即兴写一首诗词来尽余欢。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以文学家、诗人的身份闻名,这也让我们大多数人不会了解到他的另一个身份—画家。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作有《古木怪石图卷》等,为之后的文人画奠定一定基础。再如以赵孟頫,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足可见其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但与此同时他在绘画之时,也常作诗文以自娱。
因此,诗人和画家的双重身份让他们在文学和绘画领域可能自由穿梭,这也为咏画诗的创作提供了极大便利。那么精通绘画和诗词创作的才能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咏画诗的发展,也可以让绘画和诗词创作更好地结合,从而推动宋代文化的发展繁荣。
五、文学演进所形成的社会需求
咏画诗词在宋代的发展是词由音乐性向文学性演变的结果。这里所说的文学演进并不是单一文学的演进,而是指本缺乏文学性的词与缺乏文学趣味性的画之间的沟通和互补,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让这两种艺术发展演进到更高层次即利用画作,提高词的文学性,同时有助于增加画作的文学趣味性,让词向纯文学演进。
词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变化,唐代民间的词大都反映爱情相思之类题材,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所以说词原本的的文学性略淡些。画作起初也为记人绘事,政治教化作用明显,文学艺术趣味不足。后来描绘文学故事的绘画作品和“诗意图”渐多,艺术娱情成分渐增,文人们也更加需要一种文体来表现自己赏画之后的感受。随之产生了诗画相通、诗画互补之论,这种在诗和画之间建立的联系也为咏画诗词发展提供了社会需要来源。宋代文人对于画作的喜爱便可以通过写诗词来表达,由此咏画诗词形式的发展受到了宋代文人的热情追捧,咏画诗词在宋代得以发展繁荣。
由此可见,咏画诗词在宋代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一时的,而是文学演进所形成的社会需要的催化。只有当一种文学体裁被大众所需要时,它才有发展的动力来源。
咏画诗词在宋代发展繁荣是必然的,是由社会发展、时代需要所决定的。而且宋代词人已经有意无意地把咏画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加以重视。相信不久之后,咏画诗词也能作为兼具画意的诗词更加为大众所熟知,在与众多文学样式的碰撞中迸发出更加美丽的火花。
参考文献:
[1]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傅璇琮、倪其心、孙钦善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