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铸牢中华民族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于琬婷

大连民族大学 116000

【摘要】在乡村振兴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双重背景下,提升乡村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本文从政策背景、现实困境、必要性分析及实践策略四方面展开论述,提出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公平、文化认同与个体发展,助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开展乡村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时代背景

1. 国家战略驱动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中小学数字教育的推进承载着国家教育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使命。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出台,教育数字化成为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重要突破口,目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衔接阶段,数字教育被赋予“智志双扶”的新使命,通过培养数字原住民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因此我国乡村数字教育既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战略选择,也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技术赋能需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主线。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数字孪生、数实融合、云计算、元宇宙、物联网系统等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为数智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数字技术已经日益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型载体。数字技术革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为新时代民族团结注入持久生命力,不断赋能我国民族团结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乡村中小学数字素养发展现状分析

1. 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困境。

一是目前乡村中小学硬件覆盖率高但设备利用率低。二是“有设备无网络”和“有电脑无课程”现象普遍存在。乡村网络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网络的覆盖率还有待提升,同时由于乡村中小学师资、升学、课程设置等因素影响,电脑等基础设备利用率较低。

2.两对“矛盾”普遍存在

一是师资与课程的结构性矛盾,乡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对于系统数字教学培训缺乏系统性培训,数字素养课程多停留于“计算机操作”层面,缺乏文化融合设计,传统的信息技术课仍然以工具性为主,以信息手段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情况较少。二是学生数字能力的"双元割裂",对于如短视频、游戏等娱乐化应用熟练度和如信息检索、在线协作等生产性数字技能形成显著反差,前者的掌握能力远高于后者。

三、提升数字素养的必要性解析

1.数字技术赋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正重塑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维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创新动能。跨地域的虚拟社群构建消解了地理阻隔,超越物理边界的交往方式培育出更深层的精神认同。技术赋能使民族地区发展获得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这种生产关系的数字化重构正在打破资源禀赋的时空约束。云端协作的跨区域教育共同体,让边疆学子同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知识流动的提速有效消弭了发展鸿沟。

2.促进个体发展的现实需求。

数字素养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是适应数字化社会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当乡村青少年能够用数据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字工具创新解决方案时,实质是获得了参与数字经济分工的入场券。这种能力转化不仅指向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更孕育着改写命运脚本的潜在动能——从技术消费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从产业链末端迈向创新生态位。数字公民意识需要不断加强。预防防范网络沉迷、信息茧房等数字风险。智能终端普及催生行为依赖现象,短视频平台在乡村未成年用户中的渗透率较高,基于算法的内容推送机制,使得乡村学生信息获取范围局限在娱乐游戏类等内容,形成典型的信息茧房效应。中小学正处于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信息素养中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急需要得到加强。[ ]

3.维护教育公平的社会正义诉求。

提升乡村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是打破“数字代际贫困”循环的关键举措。数字代际贫困的本质是工具能力缺失与认知结构固化的双重锁定。当乡村学生建立起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和网络协作的元能力时,实质是获得了解码现代社会的通用语言。这种语言不仅帮助个体突破地理空间限制获取发展资源,更重要的是培育出与数字文明对话的主体意识,从根本上改变被动接受技术冲击的生存状态。

四、以仙人洞镇为例的实践路径探索

1.构建“数字桥梁+民族文化”融合课程

以数字技术为媒介,建立多民族文化互鉴的认知通道。在语文课程中开发“数字民族志”项目,指导学生运用全景摄影、语音识别技术采集满族剪纸、朝鲜族农乐舞等非遗技艺,通过虚拟展馆实现跨班级、跨校区的文化共享;劳动教育课程引入智慧农业设备时,同步开发“节气智慧”主题,将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与少数民族传统历法数字化对比,用数据可视化呈现中华民族生态智慧的共通性。这种课程设计使数字素养培育成为促进文化对话的过程,技术工具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载体。

2.建立“分层培养-实践社群”教师发展机制

教师数字素养教学能力提升需破解“技术培训与教学实践脱节”的困境。创建教师数字创新工坊,以“智慧课堂重构”“乡土资源数字化”等真实项目为驱动,形成跨学科教研共同体。例如数学教师与科学教师共建气象观测数据分析项目,在协同创新中自然提升数字素养。建立城乡教师数字发展联盟,通过双师课堂、云端教研实现经验共享,将城市学校的数字教育资源创造性转化为适合乡村的实践模型。

3. 打造“家庭-学校-社区”数字育人生态圈

突破校园物理边界,构建全域联动的数字素养培育网络。学校设立家长数字课堂,帮助家长从焦虑的监管者转变为共同学习者。与村委会共建社区数字服务站,组织学生担任“银龄数字辅导员”,在帮助老人使用健康码、电子支付等实践中深化责任意识。引入企业和社会组织资源时注重教育转化,将电商直播培训转化为农产品营销数学项目,把无人机操作体验延伸至地理测绘课程。这种生态化培育模式,使数字素养在真实生活场景中自然生长,形成“技术赋能-文化反哺-社区振兴”的良性循环。

【结语】提升乡村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既是技术赋能的教育革命,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需要以系统性思维构建"设施-课程-师资-文化"四位一体的实践体系,使数字技术真正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邓斯雨,王展鹏.数智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变革逻辑、风险审视与纾解路向[J].兵团党校学报,2024,(05):97-105.

[2]张艳,杨仁广.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以烟台市为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11):37-39.

[3]陈继超,蔡琬琰.信息化教学中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4,(07):33-35.

于琬婷

1993年2月,女,辽宁大连,讲师,硕士研究生

大思政视域下推动仙人洞镇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以提升数字素养为依托 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