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初中艺术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杨颖婷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实验中学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越来越重视,也正因如此,教育部门也积极响国家政策,将特色非遗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在初中艺术课堂教学中,非遗文化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课程资源,还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本文以宋锦纹样这一非遗文化为例,探索“非遗”在初中艺术课堂的创新传承新模式,旨在激发学生对非遗的兴趣,提升其艺术素养与文化传承意识,同时也为非遗在教育领域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遗;初中;艺术课堂;宋锦纹样
宋锦纹样精美、内涵丰富,将其作为初中艺术课堂非遗教育的优质素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初中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与文化素养的重要阶段,通过学习宋锦纹样的历史、工艺和文化内涵,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和艺术启迪。
一、设计融合,沉浸感受宋锦之美
初中艺术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能。而将宋锦纹样巧妙融入,并将设计课程与之融合,不仅能够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促使其沉浸式体会传统文化魅力[1]。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轻描重彩总相宜》这课内容时,这课知识内容主要围绕中国传统工笔画的教学内容展开,其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绘制程式,讲究用笔、用墨、用色。工笔画严谨细腻的绘画技法可引入宋锦纹样。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宋锦纹样图片,云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寓意高升和如意。通过云形态变幻无穷,古人认为其是祥瑞之气的象征,常出现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云纹纹样的线条特点、色彩搭配以及图案构成,并让其讨论这些纹样与工笔画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如两者都注重线条的细腻与流畅,但宋锦纹样在色彩运用上可能更加鲜艳丰富且富有层次感,而工笔画则在墨色的浓淡变化上独具韵味等。在这基础上,可为学生布置具体的设计任务。如可让学生尝试将宋锦纹样与工笔画进行融合创作,此时学生可以将一幅已有的工笔画作品为基础,在画面的边缘、服饰或器物等部位巧妙添加宋锦纹样,使其与原有的工笔画画面相得益彰;也可以完全以宋锦纹样为灵感,创作一幅具有工笔画风格的作品,实现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宋锦纹样与工笔画融合的理解,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相互交融所带来的独特魅力,达到初中艺术课堂教学的多重目标。
二、跨界联动,融合演绎宋锦魅力
初中艺术课堂本身就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多个学科综合融合的艺术教育体系。而在教学过程中,将宋锦纹样融入其中,通过多个学科的跨界联动,能够更为全方位、多角度地演绎宋锦的魅力,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霓裳之舞》这一课内容时,本课主要讲到了汉服的基本元素、风格样式及其文化内涵。通过本课知识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图案基本型变化知识,对新中式服装中袖、裙等衣片的型状进行创新,并掌握简单的服装色彩搭配原理。因此,在讲解完本课的知识内容后,教师可巧妙的将宋锦纹样融入其中,并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活动。以 “云纹” 这一典型的宋锦纹样为例,教师要先向学生详细介绍云纹在宋锦中的常见类型,如如意云纹、朵云纹等,并深入分析其构图法则 (即云纹常以对称或连续的方式呈现,展现出一种秩序与韵律之美。)同时还要阐述云纹色彩搭配原则,(即多采用对比色以增强视觉冲击力,又通过中间色过渡来保持和谐统一。)在讲解结束后,教师还要为提供传统云纹纹样,并展示现代设计师对原有云纹图形进行变形处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与灵感启发。如有的设计师将如意云纹的线条进行拉伸与扭曲,使其更贴合服装的剪裁线条;有的则把云纹简化变形后,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裙摆或领口,再运用现代色彩体系重新演绎,赋予传统云纹以崭新的时尚魅力。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基础掌握后,教师可将其与音乐和舞蹈表演等学科知识联动。如可挑选具有古典韵味的《彩云追月》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穿着带有云纹纹样的汉服,并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设计出轻盈飘逸的舞蹈动作,让云纹随着舞者的身姿灵动起伏,充分展现服饰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又或者与语文知识相结合,选取《木兰诗》这一与汉服文化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剧本素材,指导学生根据剧本角色进行艺术表演,通过角色的服饰以及举手投足间的言行举止,生动地展现出汉服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三、实践拓展,激发宋锦传承活力
宋锦纹样以其精美的图案、细腻的质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但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市场需求减少、技艺传承断层等现象[3]。而将这一非遗文化融入初中艺术课堂,并开展相关的实践拓展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宋锦的传承活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还能更为积极地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和创新中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仕女·簪花》内容时,本课是以《簮花仕女图》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古代的服、妆、饰文化。教材给予了教师们美术各门类之间的连接点,使其从衣饰与生活、衣饰与审美、衣饰与社会等多角度赏析中国传统的服、妆、饰文化。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宋锦纹样与古代服、妆、饰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并开展相关的实践拓展活动。如可为学生开展 “宋锦文化主题展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整理与宋锦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实物样本等,然后各小组成员将收集到的资料共同协作布置成一个小型展览。在展览中,小组成员要分别展示和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宋锦服饰作品,向其他学生普及宋锦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在本次课程中的创新应用,以此来增强大家对宋锦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此外,教师还可邀请宋锦织造技艺传承人、服装设计师、文化学者等专业人士走进校园,为学生举办 “宋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就宋锦纹样相关知识和疑问向专家请教,同时也可以分享自己对宋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独特见解和想法。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开展,不仅能够有效拓宽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更能激发他们对非遗文化的深入探究和传承热情。
结语
在初中艺术课堂引入宋锦纹样这一非遗文化,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学生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设计融合、跨界联动、实践拓展等教学策略研究,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艺术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欣赏和创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
参考文献
[1]孔凡草.民间艺术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J].求知导刊,2024,(34):131-133+136.
[2]陈李颖.审美视域下中国传统艺术与美术课堂的融合[J].中学课程辅导,2024,(34):123-125.
[3]方一旭.民间艺术融入初中美术课堂的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4,(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