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工程管理中质量监督与验收标准的完善探讨

作者

黄霏雯

中国电建集团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信阳市 464000

摘要:电力工程建设项目执行阶段,质量监督及验收标准是保证项目质量达标的关键要素,应严格监管工程的各个阶段,项目需符合行业规范并实现相应标准,电力工程质量管理中面临监管力度不强、质量标准执行不彻底及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工程的整体质量及进度产生了一定后果。本文对电力工程质量监督及验收标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改进质量监管体系、优化检验规范及增强管理信息化实施策略,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实施手段。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质量监督;验收标准

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持续提升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飞速进步,电力工程项目的规模持续扩大,其技术规格也持续提升,工程质量保障成为项目成功的要素,在电力工程领域中,质量监控与验收规范形成核心步骤,承担着工程设计规范、技术规程及行业标准的重要职责。然而目前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领域中仍遭遇众多问题,尤其在质量监管力度、验收标准等方面,其科学性及信息化管理层面存在不足,这些问题对工程进度及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也对电力系统安全运作及资源的高效配置构成威胁。因此,电力工程领域内对质量监管及验收准则的优化显得极为紧要。

1.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相关概述

质量管理是电力工程项目顺利执行、达成设计标准及满足技术规范要求的核心环节,其任务是实施电力工程各阶段的质量监管体系,包括项目可行性的研究、设计、施工、验收及后期运维等,质量管理以严格质量控制标准和技术规范为依据,采用监理、检查及验收等环节,保证项目各项活动执行与预定目标相吻合。工程质量监管应覆盖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初始设计审核与采购招标流程,施工阶段质量监控、变更处理及施工质量检验,随后进入工程验收及后期运维阶段,构建闭环质量安全体系,尤其是在电力工程建设的施工期间,质量监控至关重要,对工程材料、设备选型、施工技术及手段实施严格检验,采用精细化质量管理手段,施工环节内杜绝质量缺陷及潜在隐患,减少工程返工次数及延期风险。

2.电力工程验收标准的问题

2.1.监管力度不足

在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管阶段实施质量把控,由于监管力度普遍偏弱,会制约工程质量维护与项目进展,监管职能落实随层级分工不明确、责任归属不清晰等原因,导致监督工作未能实现有效协调,难以构建起连贯质量监管体系。随着项目规模不断增大以及施工环节复杂化,监管人员配置与专业水平不足造成较大的影响,现场质量检查与审查流程呈现形式化倾向,未能迅速捕捉并改正质量上的缺陷,某些项目管理者对质量监管的重视上存在不足,甚至监管活动与施工进度及目标发生矛盾,导致质量监管过程受到忽视与紧缩,特别是在紧迫工期和沉重成本压力下,质量控制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当前监管措施普遍采用人工审核及传统记录手段,缺少信息化与自动化支持工具,导致监管活动缺失即时性与精确度,全面监控施工质量变化面临较多问题。

2.2.质量标准执行不到位

某些项目的施工图纸与实际施工情况存在不一致的问题,质量标准常受工程调整、设计漏洞或技术规范影响,施工单位在执行质量标准过程中缺少明确的支持依据,施工实施与设计规范相冲,进而对最终验收结果造成不良后果,鉴于质量标准自身具有模糊性特征,某些标准条款表述过于笼统,且缺乏明确执行指导,在实际操作中监管部门与施工单位对标准理解不一致,在统一标准框架内,各项目实施效果存在分歧。在质量检验环节中,若干验收人员专业素养与经验层面存在不足,难以对施工质量标准作出精确判定,质量审查环节未能全面依照规定标准执行,甚至存在验收项目遗漏及验收标准放宽不规范现象,鉴于监管力度有所欠缺,质量标准执行监管机制存在瑕疵,在施工单位面临时间紧迫及成本控制压力时,往往忽视对质量标准的严格执行,实施质量标准下调及采取变通途径,降低工程费用或提升施工效率。

2.3.管理信息化水平不足

众多电力工程仍采用纸质记录、手工操作及分散管理,未形成统一的信息共享数字化体系,此情形对工程质量监控的实时性和信息流通产生了直接影响,现行质量管理体系未能充分挖掘信息化技术潜力,工程项目各环节数据整合、分析和共享存在缺陷,质量问题预警机制失效,且未对施工关键质量指标实时监控。由于信息化不足,质量检验与接收文档制作多采用手写形式,人为操作风险存在一定风险,也使得信息反馈周期延长,降低问题处理效率水平,项目管理人员普遍不具备信息化工具应用高水平,施工管理中信息化手段优势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无法对设备运行状态、材料入场及施工进度等多角度数据进行监控与质量把控,项目实施阶段质量风险管控面临挑战。

3.电力工程质量监督与验收标准完善的方法

3.1.完善电力工程质量监督机制

为构建全面质量监管体系,应对参与各方责任权限进行具体界定,保证所有监督措施符合法定程序,针对各类电力工程类型,应构建对应质量监控流程与规范体系,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质控体系,自项目启动、规划、实施至最终验收阶段,保证各阶段质量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应强化对质量监督人员的培训效果,提升其专业资格与执业水平,保障监督人员对工程潜在质量问题的识别与解决,实施工程质量数据实时监控及动态分析优化,通过信息化及智能化技术工具应用,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生命周期跟踪与调整,提升监管效能,促进数据共享与透明化的进展,加速对质量问题早期识别与及时纠正。另外,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参与检验合作,增强监管架构公正性与中立性,消除人为干扰和负面影响,周期性开展质量跟踪与评价工作,按照验收标准实施检验及调整工作,对质量问题进行根源查找与责任主体追责,实现质量管理流程的完整闭环。

3.2.优化电力工程验收标准

针对电力工程验收标准的优化,需针对各类电力工程的具体属性,展开针对性地对接验收,特别是对于高压电力设施、智能化电网系统以及新能源开发项目等规范,明确其核心技术参数及效能检验规范,保障各项工程验收过程与当代电力技术标准相契合。编制验收规范时须恪守周全性准则,应对设施部署的精确度以及技术系统调试,应进行详尽的审核,包括安全防护、生态保护及长期发展等,应规避对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过度同质化。同时,需加强评估准则的契合度,尤其是在实施阶段,密切关注并适时进行更新与优化,适时对现行规范进行修订,保障其与工程实践相契合,在评估过程中需保持公正性与可视性,强化审查环节引入独立第三方监管体系,确保其有相应资格的第三方检测实体加入项目审查流程,保障评估成效的公正性与中立性。

3.3.提升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

应当构建并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质量监控体系,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确保工程项目全阶段实时监督与资讯互通,实现规划、选材、建造至交付使用各环节的质量信息即时传输,借助数字化技术精确进行工程项目质量的价值评估与深入剖析,识别潜伏质量风险并实施高效警报机制,减少人为干预对质量监控的负面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增强质量监管与评估的严谨性,是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能源产业迈向高级阶段的主要途径,借助健全质量监管体系、精炼评估准则、深化信息基础设施,能够增强电力工程品质监控效能与精确性,进而保障电力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与经济效益,促进电力工程在全球能源结构变革进程中发挥自身正面效应。

参考文献:

[1]林锦瑜.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通讯世界,2024,31(11):91-93.

[2]范贤盛.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视界,2017,(36):21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