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管桩挤土效应对邻近构筑物影响

作者

魏均堯

澳門註册土木工程師

一、引言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基础工程越来越复杂,深基础施工更是如此,其中管桩施工就很关键,管桩挤土效应是重要的一环,这在学术界和工程实践领域都引起了关注。管桩挤土效应,就是在管桩沉桩时,周围土体因桩体插入而产生的位移与变形现象。此现象的出现,对桩基承载能力有影响,对邻近构筑物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也有很大影响,在土工和建筑结构领域,影响重大。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学术界里,管桩挤土效应是个重要的工程现象,这现象逐渐被研究者广泛关注,涉及到邻近构筑物时,该效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就更加明显了。而大部分现有的研究都集中在单一的管桩或者特定的土体条件,缺少深入的针对特定区域或者具体构筑物类型的情况分析。这既限制了研究的普遍性与适用性,还影响了相关工程实践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深入探究管桩挤土效应的重要性越来越大。采用像 PLAXIS、ABAQUS 软件这类高水平的数值模拟与实验分析方法,就能很好地揭示土体位移、轴压力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机制,能系统地评估挤土效应在不同场景下对构筑物安全性的潜在影响。

三、管桩挤土效应理论

(⟶)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机理

在管桩施工过程中,深层土体的水平位移现象是由桩体与土体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尤其是在管桩插入时,周围土体因挤土效应而产生变形。按照地基土力学里的基本原理,挤土效应就是管桩下沉时,周围土体有周期性和非线性位移,这会让土体物理特性与承载能力发生变化,是工程界的一门技术课题。

( 二) 泄压孔的作用及设计原则

在管桩施工作里,挤土效应是个重要地质力学现象,邻近构筑物的地基可能会因此产生不利影响,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就会有隐患。这时候,泄压孔的引入就成了缓解挤土效应的有效办法之一。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额外的排水途径,这样能降低土体孔隙水压力,减少挤土导致的地面变形和结构损坏风险。

在设计泄压孔的时候,需考虑泄压孔的数量、位置、直径以及布置方式等。合理设置参数能有效降低周围土体的应力并减少土体位移。例如,文献 [1] 中提出,管桩沉桩过程中,挤土效应的影响范围通常可达到桩径的 9 倍,因而泄压孔需适当分布以覆盖这一范围。泄压孔若过小,可能无法有效延缓土体应力的释放过程,进而引发局部土体的快速沉降或上浮现象,进而加剧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给邻近建筑带来潜在风险。

四、邻近构筑物受挤土效应影响分析

(-) 局部构筑物沉降与变形

分析邻近构筑物受挤土效应影响时,局部构筑物的沉降与变形现象就特别重要。挤土效应在管桩沉桩过程里,是直接表征土体物理状态变化的,而且它对沉降程度和影响范围与很多因素有着紧密关联。

局部构筑物沉降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桩径、桩土界面的摩擦系数以及施工顺序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例如,研究指出,随着 PHC 管桩桩径的增大,土体径向位移和地表隆起都显著增加。桩体对周围土体的干扰很强烈,这现象的物理机制就是如此,特别是在高摩擦系数的时候,径向位移会变大,这样相邻构筑物基底承载力就会降低,沉降或者变形的风险也增加了。

( 二) 结构抗压能力评估

经由结构力学分析,我们对施工期间土壤力学参数的改变予以详细评估。当管桩在软土层里沉入的时候,土体的弹性模量(Elastic Modulus)还有内摩擦角(Friction Angle)等土质参数会大变化 [2]。 比如,用 ABAQUS 数值模拟,发现土体径向位移和桩径之间是对应的对数关系,而且挤土效应的影响范围能达到九倍桩径。数据表明,桩土界面摩擦系数的提升,不但让土体的径向位移增强了,还让地表隆起现象变小,对邻近结构产生影响。

( 三) 预防及减缓措施

在分析管桩挤土对邻近构筑物的影响时,施工应严格按照风险管理进行,全面评估挤土效应。采用有效的工程手段,如优化桩间距、调整施工顺序等,都能大减少挤土带来的土体位移与地表隆起情况。比如,通过研究表明,增大桩间距可有效减小土体位移,从而减缓挤土效应的影响,在桩间距达到一定比例时,土体的位移呈明显减少的趋势 [3]。

施工作业时引入现代监测技术相当关键。例如,利用现场监测技术,实时跟踪土体的位移和孔隙水压力变化,能够为施工过程提供科学数据支持,从而增强对挤土效应的控制能力。

五、工程实例分析

在工程实例分析中,管桩挤土效应的影响可通过具体案例来深入探讨,以揭示其对邻近构筑物的实际影响及应对措施。以澳门轻轨东线北段项目为例,该项目 ES3 车站采用 1.0 米厚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当土方开挖及支护至最终开挖面时,地连墙深层水平位移累计变化最大值为 +30.89mm 。及后有邻近工地 ( 相距车站约 5 米 ) 同时开始进行 PHC 管桩施工,于是澳门轻轨东线北段项目采用了监测技术以控制邻近工地的 PHC 管桩挤土效应,其结果显示在邻近工地之 PHC 管桩施工期间,虽多次调整打桩顺序以减少挤土效应,然而地连墙深层水平位移累计变化值仍提升至最大值为 +73.78mm 。虽然挤土效应的影响范围约为 9 倍桩径 [1],但由于上述工地的设计管桩间距为 1.8 倍桩径,导致管桩挤土效应累加,产生连索效应,表现为巨大的累积性超孔隙水压力和土体侧向挤压力。这股力量直接作用在已开挖的车站基坑地连墙上,恶化了其受力状态,导致其深层水平位移急剧增大(增幅达 139% ),使整个工程陷入高风险境地。

为缓解 PHC 管桩施工产生的剧烈挤土效应,本研究建议可于管桩施工区域与既有地连墙之间设置一排泄压孔。该措施旨在通过钻孔取土,为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提供快捷路径,并形成一个允许土体侧向变形的缓冲区域,从而有效隔断或显着削弱累积性侧向应力向基坑支护结构的传递。此举可作为关键的控制手段,弥补单纯调整打桩顺序之不足,确保邻近敏感构筑物的变形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就管桩挤土效应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入探究了这一效应对深基础工程施工的影响。在全面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工程实例后,得出了桩径、桩土界面摩擦系数以及施工顺序等好些因素对挤土效应影响很大。研究表明,挤土效应有局部土体位移的特征,其影响范围能到桩径的九倍,这一发现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很有参考价值。在实际施工里,科学管理与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是相当重要的。要有效缓解挤土效应,就要设计泄压孔,这在降低土体孔隙水压力、减少结构损坏风险等方面的作用很重要。在今后工程建设里复杂的土体环境的情况下,只有靠科学地数据分析,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才能更全面地了解挤土效应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在实际施工的时候,我们得关注土体动态监测和实时数据收集,持续调整施工方案,这样才能应对土体环境瞬息万变的情况,降低潜在工程隐患。在此之上,研究就是要给后续的学术探索以及实际应用开拓新的研究方向,给相关工程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 宏 伟 , 杨 光 煜 , 谢 亮 .PHC 管 桩 挤 土 效 应 分 析 [J]. 土 工 基础 ,2024,38(06):971-974+981.

[2] 杨大海 , 汪志甜 , 刘滨锐 , 张骏 , 黄凯 . 土体参数对 PHC 管桩挤土效应的影响 [J]. 建筑结构 ,2020,50(S1):1106-1110.

[3] 黄毅 . 施工顺序对预制管桩挤土效应的影响分析 [J]. 大众标准化 ,2024,(19):109-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