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关工委推动学生科创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宋志昌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

摘要:科创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作为连接校内外资源、凝聚育人合力的重要平台,在推动学生科创教育中发挥独特作用。本文基于对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关工委实践案例的调研分析,从组织机制、实践载体、资源整合、评价激励等维度,探讨关工委推动科创教育的创新路径,为提升学生创新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关工委;科创教育;实践路径;创新素养

一、引言:关工委参与科创教育的时代价值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任务。关工委作为高校“大思政”格局的重要力量,其“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队伍具备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能够为学生科创教育提供多维支持。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关工委要“积极参与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这为关工委介入科创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当前,关工委需突破传统工作模式,探索与科创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二、关工委推动科创教育的职能定位与现实挑战

(一)职能定位:多维协同的育人平台

关工委在科创教育中扮演着资源整合者、实践指导者、精神激励者的角色:

1. 资源整合者:链接校内外科技资源,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2. 实践指导者:依托“五老”专业优势,提供技术指导与经验分享;

3. 精神激励者:通过榜样示范、价值引领,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与科学素养。

(二)现实挑战:供需矛盾与机制瓶颈

1. 供需矛盾:学生科创需求多样化与关工委资源供给有限;

2. 机制瓶颈:传统工作模式与科创教育实践性、创新性要求存在适配性不足;

3. 能力短板:“五老”队伍中科技领域专家占比有待提升,新技术掌握能力参差不齐。

三、关工委推动科创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构建“三阶递进”科创教育体系

1. 启蒙阶段:兴趣激发与基础培育

- 案例参考: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关工委联合电子与信息学院开展“职业启蒙·科创未来”研学活动,通过数控机床操作、3D打印体验等,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 实践策略: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科创讲座、实验室开放日、科普竞赛等活动,建立“科创兴趣社团—创新训练营—项目孵化基地”阶梯式培养机制。

2. 提升阶段:项目实践与能力强化

- 案例参考: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关工委依托“智能家电实训中心”等平台,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项目研究,学生获多项国家专利。

- 实践策略:建立“导师制+项目制”双驱动模式,由“五老”专家与青年教师共同指导,实施项目选题、方案设计、成果展示全流程跟踪指导。

3. 深化阶段:竞赛锤炼与成果转化

- 案例参考: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关工委委员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通过赛前培训、模拟答辩、资源对接等支持,提升学生参赛能力。

- 实践策略:建立“校内选拔—省级竞赛—国家级赛事”三级竞赛体系,配套项目孵化基金、知识产权辅导等支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二)打造“五老+”协同育人模式

1. “五老+青年导师”双师制:由“五老”负责思想引导与经验传承,青年导师承担技术指导与过程管理,形成优势互补。

2. “五老+校友资源”联动机制:邀请科技领域校友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通过产业对接、实习实践等,增强科创教育的实践性。

3. “五老+社会力量”共建平台:联合地方科技馆、企业研发机构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拓展学生创新实践场景。

(三)完善“三维度”支持保障体系

1. 制度保障:将科创教育纳入关工委年度工作计划,设立专项经费,建立“五老”参与科创教育激励机制。

2. 平台支撑:搭建“科创教育云平台”,整合课程资源、项目案例、导师库等,实现资源共享与过程管理数字化。

3. 文化浸润:通过科技节、创新论坛、成果展等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热情。

四、成效与启示: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为例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关工委通过“组织‘五老’开展三项教育”(创新理论宣讲、红色基因传承、道德法治教育),构建了“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助力学生科创能力提升:

1. 成效体现:

- 学生科创竞赛获奖数量有了明显提高,获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30余项;

- 毕业生科技创新创业比例有了新的突破,相关成果服务“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成效显著。

2. 实践启示:

- 需强化“五老”队伍科技素养培训,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 探索“科创教育积分制”,将学生参与科创活动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科创教育与地方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五、挑战与对策:构建可持续推进机制

(一)突破资源瓶颈:建立校内外资源“共享池”,通过校企合作、校友捐赠等拓宽资金渠道,引入企业导师、科技专家充实师资力量。

(二)创新活动形式:开发“线上+线下”混合式科创课程,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增强实践体验,打造沉浸式科创教育场景。

(三)建立长效机制:将科创教育成效纳入关工委年度考核指标,建立“学生反馈—问题诊断—优化改进”的动态调整机制。

六、结论

高校关工委推动科创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实践,也是发挥“五老”育人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打造协同育人模式、完善支持保障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创新素养。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强化“五老”队伍专业化建设,推动科创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教育部关工委2021年工作要点[J]. 心系下一代, 2021(2): 1-5.

[2]杨晶, 曹婷, 赵新葵.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高校关工委建设与发展[J]. 高师理科版, 2019(5): 42-45.

[3]让教育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走进沈阳工业大学关工委[J].心系下一代,2025,(02):66.

项目来源: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4年关工委工作项目——《薪火相传育桃李,关爱后辈谱新篇——高校关工委助力学生生涯导航的实践路径研究 》

项目编号:211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