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分析

作者

赵梓臣

赛威传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7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工业生产与社会运转对自动化与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电力自动化控制装备的规模与复杂度也越来越高。这类装置不但要求工作效率高,而且还要求长期稳定可靠。设备的故障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安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对电力自动控制装备的可靠性展开研究,已成为提高整个工控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自动控制;可靠性;策略

1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概述

电气自动控制装置一般由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通讯网络等构成,它们互相配合,形成一个复杂的控制网络。电力装备在长时间运行时,其可靠性不但关系到其本身的使用寿命,而且还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维修费用。其中,平均失效时间(MTBF)、平均维修时间(MTTR)、设备可用度(MTTR)是表征设备失效频次的关键指标。MTTR是指一台设备发生故障到维修后再重新投入使用的平均时间,它可以反映维修和维修设备的效率;在系统全寿命周期中,可用度反映了系统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所占的比重,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失效次数,二是维修效率。

2影响可靠性的因素

2.1硬体元件品质

在电气自动控制装备中,硬件部件的质量是保证其可靠运行的基础。高品质的硬体元件,可保证装置在长时间的运转下,仍能正常运作。首先,元器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器件的基本特性。比如,高品质的芯片,其运行速度较快,错误率较小,其内部电路结构较稳定,可在复杂的电子环境中对不同的命令进行精确的执行。此外,机器零件的精确性与耐用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转子与定子的匹配精度,若不能满足要求,将导致摩擦损失增加,发热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整个装备的可靠性。另外,选择合适的部件也是非常重要的。耐腐蚀、耐高温、导电性好的材质,可以使设备在更加苛刻的工作条件下工作,降低由于材料的老化和性能的退化所引起的失效。从产品来源看,五金件的制作技术水准决定了产品品质的一致性。

2.2软件系统稳定性

作为电气装备自动控制装备的大脑,软件系统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装备的可靠性。一个稳定的软件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体系结构。通过合理的层次结构,模块化的设计,使得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充性大大降低,降低了由于程序复杂性带来的缺陷。在大规模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分别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编程,并对其进行调试,可以有效地消除各模块之间的相互影响。软件算法的精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准确的控制算法可以保证装置对不同的输入信号作出准确的反应,比如在工业生产中,温度控制算法的误差很大,都会造成产品的质量和设备的损伤。另外,软件必须具备一定的容错性。当遇到非法输入、网络故障等意外情况时,该系统能够合理地应对,避免系统崩溃。

2.3 电磁兼容性

电磁兼容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在当今的工业生产中,各类电子设备密集分布,且具有复杂的电磁环境。首先,要有效地控制器件本身的电磁辐射。若装置内的线路设计有误,如配线不正确,则会造成过量的 EMI。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电磁辐射源。比如,高频率的信号会与低频段的信号发生串扰,从而引起信号的畸变。其次,仪器要有很好的抗干扰性能。外部 EMI源很多,例如,在邻近的大型电动机起动过程中,会释放出很强的 EMP,如果装置的抗干扰性能不够好,将会引起内部线路的错误动作。这就需要在设备的设计上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例如利用金属箱、屏蔽线等对外部的 EMI进行屏蔽。另外,该电路还具有对杂波干扰进行过滤的功能,保证了仪器得到的信号是干净的。

3可靠性提升策略

3.1优化设计理念

在电气设备自动控制装置中,最优设计思想是提高其可靠性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设备的功能、性能、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把装备看作一个综合系统,深入研究各子系统、各部件间的相互作用,保证各部件能够协调工作,防止局部最优而全局最优。比如,在对自动生产线进行控制时,应充分考虑各生产环节中各设备间的通讯与配合。其次,要在设计的全过程中进行可靠性设计;从选择硬件部件到体系结构,均应遵循可靠性原则。在硬件方面,应该选用经过市场检验的、高可靠性的元器件,同时要进行冗余的设计,例如使用两个供电方式,以避免因一次供电故障而造成的设备停运。在软件上,提出了一种容错的设计方法,可以预先预测并处理可能发生的故障。其次,在设计上要有前瞻性,要将将来的更新、扩建等需要都考虑进去。这种方法可以防止由于功能扩充而对原有的结构进行大量的改动,降低了设备的可靠性。

3.2严格的生产标准

在电气设备自动控制系统中,严格的制造规范是保证其可靠运行的重要一环。在原料的购买上,一定要有严格的品质要求。选择高质量的原料是制造高可靠性设备的前提。比如,在制造线路板时,必须保证所用的铜箔有很好的电学特性和稳定性。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个过程都必须有严格的作业规程和品质检查标准。如焊接时要保证焊点饱满,无虚焊,应严格控制焊接温度、时间及助熔剂用量。在质检过程中,要把好质量关,综合运用各种检测方法,如外观检测、性能检测和老化试验等。通过外观检测,可以检测出装备的表面缺陷;通过功能试验,可以对装备的性能进行检验;通过对装备的性能进行检测,可以对装备的长时间工作状态进行仿真,从而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警。只有严格的制造规范,才能保证每个产品的高可靠性。

3.3预防性维护

在电气设备自动控制装备中,预防维修是提高其可靠性的重要手段。预防维修应从建立健全的设备监控系统入手。通过在其上加装多种传感器,实现了温度,电流,电压等重要参数的实时监控。比如,在大容量电动机控制系统中,通过对电动机工作电流的监控,能够对电动机是否出现超载、非正常磨损等现象进行及时的检测。在设备维修过程中,利用监控数据对设备进行状态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对设备运行状况的分析,可以对其发生失效的时间、位置等进行预测。比如,当某个装置的温度出现了逐步升高的迹象,并且超过了正常的范围时,则说明该装置的冷却系统出现了问题。根据设备状况评价的结果,制订维修方案。维修方案应当包含清洁、润滑等常规维修,并有目标地更换零件。针对某些易损件,在其服役期限临近时,及时更换,能有效地防止由于零部件的突然失效而造成的失效,提高了装备的可靠性。

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自控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取决于诸多因素。要使这类设备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发挥其性能,就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将软、硬件和操作环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硬件上,要保证器件的实体部件具有优良的品质,并具有较好的耐用性和适应性。在软件层次上,要根据生产需要和环境条件的改变,对程序进行优化与更新。另外,工作环境的稳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都会对器件的工作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有效的设备维护、设备升级、环境监测等措施,以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要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例如性能检测、失效分析等,不断地对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评价与监测,从而能够及时地找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改善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美联.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测试策略[J].自动化应用,2024,65(04):110-112.DOI:10.19769/j.zdhy.2024.04.037.

[2]郭建.电厂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应用分析[J].电器工业,2023,(07):62-65.

[3]王晶晶.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分析[J].电子技术,2022,51(11):198-199.

[4]王灿.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测试的策略[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2,(09):100-102.DOI:10.13655/j.cnki.ibci.2022.09.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