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评价指标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王琳炜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250000
【摘要】
本文主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考核评价体系。以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评价体系为研究内容,找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基础课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院校创新精神考核评价改革的具体措施,并希望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完善高职院校学生院校学生综合发展机制,更好地激发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创新精神;评价体系;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评价体系的现状
1、评价目标认识不足和缺失,阻碍了创新精神的评价效果
(1)误将“全面发展”当成“全科发展”
“全面”在评价学生创新精神的语境中,确实不应当被简单理解为所学课程的广泛覆盖。真正的“全面”应当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位考量,包括他们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估。
然而,在评价目标认识不足和缺失的现状下,高职院校往往将评价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忽略了对他们创新精神的深入评价。这种评价导向不仅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可能误导学生的发展方向,使他们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评价体系。评价目标应当明确指向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内容应当多样化,包括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团队协作、项目创新等多个方面。
(2)误将“分数”当成“能力”
误将“分数”当成“能力”这一现象在高职院校中屡见不鲜,这实际上是对教育目标的极大误解和扭曲。这种重成绩、轻能力的人才评价目标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这种评价目标的驱使下,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精神,从而丧失了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人才评价目标,将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等多方面的考察,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3)误将“以知识为中心”当成“以学生为中心”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评价目标就更多地偏重于培养“以知识为中心”的人才,从而忽视“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评价目标,这种误区导致高职院校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无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评价目标。
2、评价内容单一,不足以涵盖创新精神的全部评价内容
(1)“正面清单”式的评价不能完全覆盖评价内容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现行的评价体系更多地是对学生发展结果进行描述式的、贴标签式的评价,很难起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支持和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动态”的评价作用,更难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到支持和改进教学的作用。
(2)“负面清单”式的评价丰富了评价内容
现行的创新精神评价内容忽略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创新精神首先会受到影响,造成了评价的内容更新速度与创新精神成长间的不平衡。“负面清单”式的评价方式突破了传统评价模式的限制,通过明确列出不应出现的行为或表现,为学生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成长导向。
3、评价方式不足,难以满足创新精神的评价需要
(1)单一、僵化的评价方式不能有效评价创新精神
以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创新精神所掌握的知识水平,较少重视实践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过分依赖考试,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
(2)评价方式没有按照评价目标要求去实现
当前的评价方式更多地聚焦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使得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难以展现出创新精神。
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评价体系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我国在创新精神评价体系上的不足,有针对性的从创新精神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功能四个方面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评价现状的不足进行一一解析,为下文进一步提出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评价体系打下基础。
1、评价目标
我国高职院校往往缺乏明确且有针对性的创新精神评价标准。评价目标过于宽泛或模糊,无法有效反映学生真实的创新精神水平。
2、评价内容
价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无法充分反映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等关键能力。此外,评价内容缺乏与实际应用场景的结合,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评价方式
通常采用传统的笔试和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方式往往过于僵化和单一,价方式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无法有效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4、评价功能
高职院校的学生创新精神评价往往仅停留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简单判断上,缺乏对学生发展潜力的深入挖掘和激励。评价结果缺乏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有效对接,导致评价结果无法有效指导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就业发展。
三、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评价体系的完善
1、完善创新精神评价目标,提出评价目标应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应符合科学的人才观,应有利于促进创新精神培养。
注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将创新素养培育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使之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深度融入课堂教学与各类实践活动之中。课堂,作为培育创新素养的主渠道,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知识,更能通过探索和实践,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2、创新精神评价内容进行完善,创新性的提出“绿灯”式的“正面清单”评价内容,“红灯”式的“负面清单”评价内容,以及“黄灯”式的“过渡”评价内容;再次,完善创新精神评价方式,提出应该建立灵活开放、“以学生为本”,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3、完善创新精神评价功能,注重“动态性、成长性”评价功能,并且通过“理想化”来实现对于创新精神的动态评价。
(1)学校考核评价优化
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情况纳入学校年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逐步提高权重,确保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和实效。
(2)教师职业评价优化
应充分发挥其在支持教师实践探索方面的保驾护航作用,极探索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纳入对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考核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教师的创新素养培育意识、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实施成效等方面,确保教师能够全面、深入地参与到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中来。
(3)学生发展评价优化
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以创新素养为核心的学生发展观和成才观,确保创新素养成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学校需将创新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在各类选拔性考试中增加对创新素养的考查比重,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本文系山东传媒职业学院院级教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YKY202324)
参考文献:
[1]陈志君.职业教育改革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与培养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3(36):75-77.
[2]李雪.高等教育改革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