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技术优化路径探讨

作者

刘慧

山东新都电气有限公司 271000

摘要: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是建筑物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聚焦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技术优化,分析混凝土、钢筋、模板施工现存问题,提出针对性优化路径,旨在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技术;优化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对主体结构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优化主体结构施工技术,不仅能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还能保障建筑质量与安全,对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一、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现存问题

(一)混凝土施工技术系统性缺陷

(1)材料质量管控体系失效:当前混凝土施工普遍存在原材料质量溯源机制缺失的问题。砂石骨料含泥量超标、水泥标号虚标等违规现象屡禁不止,根源在于现行质量监管体系存在"验收抽检"与"过程使用"脱节的管理漏洞。实验室检测数据与现场实际用料存在显著偏差,导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失去科学依据。尤其对矿物掺合料活性指数、外加剂适配性等关键指标缺乏动态监控,直接影响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及耐久性指标。(2)施工工艺控制失准:在浇筑环节中,普遍存在振捣参数与混凝土坍落度不匹配的现象。操作人员过度依赖经验判断,未建立坍落度损失-振捣时间-分层厚度的动态控制模型。特别是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温控措施执行不到位导致的核心温度梯度超标,直接引发温度应力裂缝。养护阶段普遍存在湿度控制不达标、拆模时间过早等问题,造成表面碳化深度超标,严重影响结构使用寿命[2]。

(二)钢筋施工技术关键控制点缺失

(1)加工工艺标准化不足:现代建筑对钢筋机械连接技术的要求日益提高,但实际施工中仍存在套筒螺纹加工精度不足、镦粗头成型质量不稳定等技术痛点。传统冷加工工艺导致的材料脆性增加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高强钢筋应用场景下,弯曲半径与角度的控制偏差直接影响抗震性能。数字化加工设备的普及率不足,导致复杂节点部位的钢筋成型精度难以满足设计要求。(2)安装定位精度失控:三维空间定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执行偏差,特别是梁柱节点区的钢筋密集部位,常出现有效锚固长度不足、机械连接接头位置错误等质量隐患。保护层厚度控制仍依赖人工垫块,未形成基于BIM模型的智能定位系统,导致钢筋与模板体系的协同定位精度难以保证。在预应力施工中,张拉顺序与应力控制的技术交底流于形式,存在应力损失超标风险[3]。

(三)模板工程系统性风险

(1)力学计算模型失实:模板支撑体系设计普遍存在荷载计算简化过度的问题,未充分考虑泵送混凝土冲击荷载、施工活荷载的动态叠加效应。对高大模板支架的稳定性分析多采用静态计算方法,忽视风荷载与施工振动的耦合作用。材料刚度折减系数取值不当,导致实际施工中模板变形量超出设计允许值,严重影响结构截面尺寸精度。(2)施工动态控制缺失:模板拼装过程中未建立实时监测系统,对支架沉降、侧向位移等关键参数缺乏过程监控。早拆体系应用存在盲目性,混凝土强度发展监测手段落后,拆模决策多依赖经验判断。清水混凝土施工中,模板密封性控制标准执行不严,接缝处漏浆现象导致表面质量缺陷率居高不下。新型模板体系的应用缺乏配套工艺标准,常出现体系转换部位的结构连续性受损问题。

(四)技术管理协同性缺陷

当前施工技术管理存在明显的专业割裂现象,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模板支设等工序缺乏有效的三维协同机制。技术交底仍停留在二维图纸层面,未实现BIM模型的施工推演应用。质量验收标准与过程控制指标不统一,导致关键工序的隐蔽验收存在技术盲区。施工人员技能培训体系滞后,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装备的应用存在明显代际断层,直接影响复杂节点的施工质量[4]。

二、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技术优化路径

(一)混凝土工程全周期精益化控制

(1)材料智能配比系统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混凝土原材料动态监测平台,实现水泥活性、骨料级配、外加剂效能等参数的实时反馈。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配合比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构建环境温湿度-材料特性-强度发展的多变量预测模型。引入纳米晶核材料等新型添加剂,通过调控水化反应进程优化混凝土微观结构,同步提升早期强度和后期耐久性。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质量溯源体系,实现从原材料进场到浇筑成型的全流程数据不可篡改式记录。(2)热力学耦合施工工艺:对大体积混凝土实施四维温度场监控,埋设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核心温度梯度数据。应用有限元分析法建立温度应力预测模型,动态调整冷却水管布置间距与通水流量。开发相变储能养护系统,利用微胶囊化相变材料实现养护温度的精准调控。针对超高层泵送作业,采用压力敏感型自密实混凝土,通过流变改性剂调节扩展度损失率,确保600米以上泵送过程的施工性能稳定性。

(二)钢筋工程数字化升级

智能加工体系创新:部署基于机器视觉的钢筋智能下料系统,通过三维扫描逆向建模技术自动生成优化切割路径。应用五轴数控弯曲中心实现复杂形状钢筋的精准成型,弯曲角度误差控制在±0.5°以内。研发预应力筋智能张拉装备,集成应力传感器与液压伺服系统,实现多锚点同步张拉的力值偏差≤1%。建立BIM-MES集成平台,将设计模型直接转换为加工指令,消除传统放样环节的尺寸转换误差。

(三)模板工程力学性能强化

(1)动态承载体系设计:建立考虑施工时变效应的模板支撑系统有限元模型,集成混凝土流变特性、施工荷载时程变化等动态参数。开发智能液压支撑杆件,根据压力传感数据自动调节顶托高度,将支架沉降量控制在3mm/m以内。针对超限模板工程,采用预应力拉索补偿技术,通过张力监测系统实时抵消混凝土浇筑产生的侧向推力。应用拓扑优化算法对模板背楞体系进行轻量化设计,在保证刚度的前提下降低材料用量40%以上。(2)界面性能提升工艺:研发纳米涂层模板面材,通过表面能调控实现混凝土-模板界面的最优剥离特性。开发自感知智能模板,内嵌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实时监测浇筑过程中的压力分布与变形情况。

(四)施工协同管理平台建设

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施工过程仿真系统,集成结构力学分析、工艺参数优化、资源调度模拟等功能模块。部署边缘计算终端实现施工现场数据的毫秒级响应,通过数字镜像比对及时发现质量偏差。建立多专业BIM协同机制,开发冲突自动检测算法,消除钢筋密集区与管线预留洞的空间干涉。应用增强现实技术进行三维可视化交底,通过虚实叠加显示实现复杂节点施工要点的沉浸式培训。

结语: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混凝土、钢筋、模板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在未来的建筑工程施工中,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施工技术,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智能、高效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鄢宇波. 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 房地产世界, 2024, (22): 155-157.

[2]陈小海.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研究[J]. 房地产世界, 2024, (21): 167-169.

[3]缪成森, 李广杰. 建筑工程装修与主体结构同步施工技术研究[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 (17): 160-162.

[4]唐毅.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绿色施工监测技术与评价方法研究[J]. 科学技术创新, 2024, (17): 19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