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质条件下灌注桩施工技术的优化研究
龚勋
中铁广州局集团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探讨在软土地层、岩石地层、砂土地层等各异地质状况中,灌注桩如何从成孔工艺、钢筋笼下放、混凝土灌注等环节进行针对性优化,结合当地实际桥梁项目工程案例,对比分析优化前后的质量、工期与成本效益。
关键词:灌注桩施工技术;地质条件;桥梁项目
在桥梁项目中,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应用极为广泛。然而,地质条件复杂多变,软土地层、岩石地层、砂土地层等各有特性,给灌注桩施工带来诸多难题。不同地质条件对灌注桩施工的成孔、钢筋笼下放以及混凝土灌注等环节影响显著。如何在这些复杂地质下优化施工技术,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工期并提升成本效益,成为桥梁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关键课题。
一、不同地质条件下灌注桩施工技术概述
(一)软土地层灌注桩施工特点
软土地层含水量大,压缩性高,强度和透水性小。灌注桩的施工过程中,成孔比较困难,很容易发生塌孔。以某软土地层的桥梁工程为例,泥浆护壁成孔技术的应用需要将泥浆比重严格控制为1.15-1.25,以有效保持孔壁的稳定性。在钢筋笼的下放过程中,软土的流动特性可能导致钢筋笼的偏移,因此需要进行精确的定位,下放的速度不应过快,通常应控制在0.3-0.5m/min的范围内。在进行混凝土灌注的过程中,为确保桩体的完整性,应将坍落度控制在180-220mm的范围内,并需要进行连续的灌注操作,以避免出现桩体断裂的情况。而软土地层对于灌注桩侧向约束力不大,桩身水平承载能力比较低,一般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为50-100kN。
(二)岩石地层灌注桩施工特点
岩石地层坚硬,整体性好。成孔工艺多采用冲击钻或旋挖钻,冲击钻适用于较硬岩石,如花岗岩,其冲程一般控制在2-4m,可有效破碎岩石。在中风化砂岩等地质层次中,旋挖钻的效率相当高,其钻进的速度能够达到每小时1-2m的范围。下放钢筋笼比较平稳,但是要注意岩石孔壁平整,以免刮伤钢筋笼。在进行混凝土灌注的过程中,由于岩石的孔隙率相对较低,因此不需要过高的流动性,只需将坍落度维持在160-200mm的范围内即可。岩石地层灌注桩具有很强的承载能力,就拿直径800mm灌注桩来说,对于中风化花岗岩,其单桩竖向抗压的极限承载力可达到3000-5000kN,能够有效地支持上部结构所承受的大量荷载,给桥梁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砂土地层灌注桩施工特点
砂土地层具有颗粒疏松,透水性好的特点。在形成孔洞的过程中,泥浆的护壁作用显得尤为关键,需要确保泥浆的粘稠度维持在18-22s范围内,以避免孔壁的坍塌和流沙的产生。在特定的砂土地层建设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长螺旋钻孔压灌桩的方法,确保钻孔的速度在每分钟1-1.5m之间。钢筋笼在下放过程中,受砂土摩擦力影响,钢筋笼刚度需要适当提高。在进行混凝土灌注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混凝土能够顺利地填充到桩孔中,坍落度通常需要控制在200-240mm的范围内,并且拔管速度也需要严格控制,一般在每分钟1.2-1.5m的范围内。过快的操作容易导致桩孔缩小,而过慢的操作则会对施工效率产生不良影响。在砂土地层中,灌注桩展现出良好的抗拔性能。在特定的埋深条件下,单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可以达到300-500kN,这使其非常适合用于那些对基础抗拔有特定要求的房屋建设项目。
二、不同地质条件下灌注桩施工技术的优化
(一)成孔工艺优化
软土地层上的桥梁项目,常规的成孔工艺容易受到土体特性的影响。以沿海地区一软土桥梁为例,针对塌孔难题,介绍一套管后续成孔技术。相对于泥浆护壁成孔而言,全套管的跟进能有效地隔离软土并避免孔壁坍塌。施工时用振动锤把套管下沉入土,然后用抓斗或冲抓锥从套管中取土形成孔洞。这项技术显著提升了孔洞形成的效率,大约增加了30%,同时将塌孔率从原先的15%减少到不超过5%,这大幅度地降低了由于塌孔造成的返工费用,使得每根桩的建设成本减少了大约10%。对于岩石地层中冲击钻与旋挖钻施工效率有限的问题,可以采用组合式钻孔工艺。例如在一个山区的桥梁项目中,遇有坚硬的花岗岩地层时,首先用大功率冲击钻粗碎、初步破碎岩石,然后用旋挖钻清孔、精细钻进。采用这种方法,钻进的速度增加了大约40%,原先需要10小时完成的钻孔任务减少到大约6小时,从而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加快工程整体进度及提前竣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显著,例如降低设备租赁及人工成本。为了优化砂土地层的成孔过程,气举反循环成孔工艺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二)钢筋笼下放技术优化
在软土地层,针对钢筋笼偏位的情况,可以使用导向架协助下放技术。在一个软土地层的桥梁工程中,做了一个和钢筋笼相适应的导向架并将导向架用定位装置固定在孔上。下放钢筋笼时放置在导向架上以保证下放时垂直度。经过实际操作验证,钢筋笼的偏位率已从原先的10%减少到不超过3%,这确保了桩身的垂直承载能力,同时桩身的质量检测合格率也从85%增加到了95%以上,降低由于钢筋笼偏位而造成桩基加固或者返工的费用,提升工程整体质量效益。岩石地层中因孔壁有可能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为了避免钢筋笼被刮伤,可以在钢筋笼外安装防护垫块。在一岩石地层的桥梁工程中,高强度塑料防护垫块以2m的间距均匀布置于钢筋笼周围。垫块既可以对钢筋笼起到防护作用,又可以确保孔内钢筋笼保护层厚薄一致。根据检测结果,钢筋笼在下放过程中的摩擦减少了80%,这大大降低了钢筋笼受损的风险,确保了钢筋笼的结构完整性,并进一步增强了灌注桩的承重能力,确保桥梁项目基础稳定,降低潜在安全隐患治理费用。在砂土地层,由于砂土的摩擦力较大,可以采用钢筋笼的加固设计。某砂土地层桥梁工程加大钢筋笼箍筋直径及间距加密处理,由原8mm箍筋,间距200mm改为10mm,间距150mm箍筋。
(三)混凝土灌注技术优化
在软土地层的混凝土灌注过程中,为了确保桩身的完整性可以使用双导管灌注技术。某软土地层桥梁工程对大直径灌注桩布置了2根导管注入。两导管对称设置并同时注入混凝土使得混凝土均匀的提升至桩孔中。桩身混凝土密实度较单导管灌注增加,桩身缺陷率由最初的缺陷率减小到缺陷率范围内。经过详细的测试,我们发现桩身的抗压能力增加了大约10%,这不仅显著提高了灌注桩的承重能力,还增强了房屋建设项目的基础稳定性,降低了由于桩身缺陷引发的加固或重新施工的成本,从而提高了项目的长期经济回报。在岩石地层条件下,为了适应岩石孔隙率较小的特性,可以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某岩石地层桥梁工程采用提高水泥用量,降低水灰比等措施,由原0.5调至0.45,并加入适量减水剂及微膨胀剂。优化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与填充性,能够较好地充填岩石孔隙并降低其收缩与裂缝。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软土地层、岩石地层、砂土地层等不同地质条件,对灌注桩施工技术从成孔工艺、钢筋笼下放至混凝土灌注等环节进行优化,能有效提升桥梁项目的质量,缩短工期并降低成本。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对比,优化效果显著。未来,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应持续探索更先进、更适配不同地质的灌注桩施工优化技术,以满足日益复杂的桥梁工程需求,推动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书杰, 史江川, 郭高源. 复杂地质条件下嵌岩灌注桩施工技术[A] 2024年全国工程建设行业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 《施工技术(中英文)》杂志社、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技术编辑部, 2024: 4.
[2]杨波. 复杂地质条件下灌注桩施工技术研究[J]. 工程技术研究, 2023, 8 (23): 92-94+146.
[3]孙宏博. 超长复杂地质条件下灌注桩施工技术[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7, 17 (04): 25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