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策略研究
王泽贞
中国电建集团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信阳市 464000
摘要
本文对电力工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策略进行了研究,先分析了电力工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协同的必要性,随后提出了构建协同机制、优化规划布局、创新技术应用、完善政策法规等协同策略。通过策略的实施,能够推动电力工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协同,提升管理综合效益,助力能源行业绿色转型。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可持续发展;协同
引言
电力工程是能源供应的关键,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如何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要素,实现两者的协同共进,已成为电力工程发展亟须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对电力工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策略进行研究,期望通过研究,能够提升电力工程管理综合效益,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 电力工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协同的必要性
1.1 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化石能源消耗量持续增高,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全球能源转型迫在眉睫。根据IEA(国际能源署)数据,过去几十年间,全球能源需求持续攀升,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过高,引发了碳排放增加、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全球共识,该理念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对能源行业提出了清洁、高效、低碳的新要求。传统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侧重于满足电力供应的基本需求,在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部分火电项目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对煤炭等资源的消耗缺乏有效管控,导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同时,污染物排放处理技术相对落后,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这种模式难以适应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迫切需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协同,实现电力行业的绿色创新发展。
1.2 保障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球能源市场复杂,地缘政治冲突、能源价格波动都给能源安全带来了严峻威胁。电力工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协同,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一方面,通过加大可再生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比重,能够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1.3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电力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是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电力工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角度看,协同发展能够推动电力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社会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的电力工程管理能够保障电力供应的可及性,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电力工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策略
2.1 构建协同机制,推动理念融合
构建由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是实现电力工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协同的基础。政府主要负责顶层设计,制定引导和帮扶政策,激励企业积极投身可持续电力工程建设,对投资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企业减免税收、提供财政补贴,引导企业加大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入。企业是电力工程建设与运营的主体,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日常管理中。从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就充分考虑到环保节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确保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最后,构建协同机制,还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应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大众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鼓励大众监督电力工程建设与运营中的践行。具体而言,可建立举报平台,对违规排放、浪费资源等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同时,还可以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电力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来自多个方向的建议。
2.2 优化规划布局,促进绿色发展
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优化电源结构的关键。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具备建设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的自然条件。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光伏技术,选用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板,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降低发电成本。同时,要合理规划光伏电站的布局,考虑土地利用率、生态保护,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风能资源充足的地区,为实现绿色能源供应,应布局风力发电场。如高原地区,地势开阔,风力强劲,适合建设大型陆地风电场。通过优化风机选型、采用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根据风速、风向自动调整风机叶片角度,提高风能捕获效率。对于水能,合理规划水电项目,也能够将电力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在水电项目规划阶段,要进行全面的生态环境评估,充分考虑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鱼类洄游、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因素。例如,建设鱼道、增殖放流站等生态保护设施,减少水电项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同时,采用抽水蓄能,实现电力的调峰填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优化规划布局的同时,还应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电源结构中的占比,逐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电力供应的绿色化。具体而言,应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全方位监测。通过在输电线路、变电站、配电网等关键节点部署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采集电力系统的运行电压、电流、功率、频率等数据,并将数据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电力调度中心。电力调度中心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同时,可在用户端接入智能电表、分布式能源,实现电力用户与电网之间的双向互动。智能电表实时采集用户的用电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电网管理系统。电网根据用户的用电需求和实时电价,通过智能电表向用户发送电价,引导用户合理调整用电行为。此外,智能电网还能够更好地接纳可再生能源发电,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
2.3 创新技术应用,推动节能减排
推广应用清洁发电技术,是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核心。在火电方面,采用超临界机组、循环流化床锅炉等先进技术,提高煤炭燃烧效率,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加强对污染物的治理,采用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设备,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在新能源发电领域,进一步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效率、风力发电效率和生物质能发电效率,降低新能源发电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电力需求管理,制定合理的电价政策,引导用户合理调整用电时间和用电量,削峰填谷,降低电力系统的峰谷差,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同时,推广节能电机、LED照明灯等,鼓励用户采用节能措施,降低能源消耗。
2.4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监管保障
制定和完善促进电力工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协同的政策法规,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电力行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明确电力工程建设与运营的环保标准、能源效率标准。例如,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要求电力企业必须按照一定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出台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鼓励企业和用户购买绿色电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制定政策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管执法,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结束语
电力工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能够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是电力工程管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构建协同机制、优化规划布局、创新技术应用、完善政策法规,能有效推动电力工程管理的绿色转型。
参考文献
[1]杨浩天.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推动电力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J].中国质量万里行,2025,(01):52-53.
[2]刘友春.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电力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实时监测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5,50(01):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