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方协同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路径探究

作者

方云洪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400031

一、案例背景

学生 A,女,性格内向,二胎家庭。A 同学高考志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父母修改,被迫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与父母关系破裂,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影响,导致学生患有抑郁症,每天晚上无法入睡需要吃药助眠,由于该父母都是医院心理医护人员,学生吃的药都是由自己的父母所开。入校后,A 同学对学校寝室、专业学习都非常不满意,在选课的时候因忘记账户密码、忘记缴纳体检费被教务处冻结了账号导致无法按时选课,对 ΔA 同学产生了巨大的心理打击,产生了轻生及自杀念头。

情况概述:入校后,A 同学因对学校宿舍环境不满,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与父母关系不合。该事件对 A 同学打击较大,该生情绪极度低落,以至于无法正常学习与生活,多次向辅导员透露自杀的想法。辅导员在得知情况后,立即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二、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一)倾听心声,共情陪伴:稳定情绪,开启心灵疗愈之门辅导员需先从侧面初步评估学生状况,判断情绪稳定性及焦虑、抑郁倾向。状态稳定时,深入谈心,倾听共情;状态较差则耐心陪伴,使其愿表达。同时协助情绪管理,引导正视挫折、释放情感,树立正确生命观。

(二)四方联动,共筑防线: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四位一体”机制

辅导员将 A 同学的情况上报学院领导,并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共同制定干预方案。在 A 同学自愿的前提下,安排其接受学校或校外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心理疏导。从而建立由学院领导、辅导员、家长、心理咨询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工作机制。

(三)由点及面,三重奏响:全方位心理干预与个体重建之路

同时针对危机事件的发生,辅导员也要由点及面“三重干预”。对学生本人,辅导员与 A 同学一起制定个人心理重建计划,包括情绪调节、时间管理、社交技能提升等。邀请心理专家为 A 同学提供团体心理辅导,建立 A 同学的个性化心理档案,定期对其进行心理评估和反馈,帮助她逐步走出心理阴影。同时也要重视该生情绪变化的同宿舍同学的心理疏导,采用心理座谈和团体心理辅导形式进行心理重建,不要产生事件的消极连锁反应,从而影响了其他同学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四)家校携手,共赴心灵彼岸:联动干预与成长总结的双向奔赴

事发后,该生情绪激动出现自杀念头,在遵循父母同意下,想让其回家调养和调整,但该生拒绝回家。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并告知情况,向家长详细告知学生的当前状态、事件对其造成的心理影响以及学校已采取的措施;请家长尽快到校,与学校共同配合,帮助学生走出失恋的阴影;待家长到校后,共同配合耐心向学生讲述,告知当下环境和心境都不利于正常学习生活,让学生暂时回家调整心态。如果决定让学生回家,辅导员应协助家长办理相关手续,并确保学生的安全和顺利离校;在学生回家期间,辅导员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 AA 同学的心理动态和成长情况。

三、分阶段推进心理重建的实战策略

作为辅导员老师,分三个阶段来逐步推进处理,近期善用能力做好心理排解,中期建立三重干预机制,形成合力开展持续帮扶,远期健全机制实现协同育人。

(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初期心理排解与团队力量的融合运用

先听再说,借助学生骨干的力量,了解 A 的基本信息和事情原委 ; 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谈话 : 帮助 ΔA 树立新的人生目标,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其他案例,告诉她未来还有很多路可以走,在关键时刻多去想想自己喜欢的事情。

(二)三重奏鸣,合力前行:中期干预机制的建立与持续帮扶的实战演练

宏观构建心理危机“三重干预机制”:联动学校、家庭与专业机构。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上报学院领导并联系家长,形成家校合力,邀请家长到校协同稳定学生情绪;在学生自愿前提下转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同时建议家长寻求专业咨询师帮助,并安排学生暂时回家调整。

微观搭建班级、宿舍、个人三级朋辈支持体系:组织班级同学、朋友开展心理疏导,带动学生参与集体活动;针对有自杀念头的情况,安排舍友轮流看护,确保其远离危险物品,同时严格保护学生隐私。

明确干预流程保障高效协同:建立通畅信息反馈机制,确保危机动态及时掌握;实施 24 小时专人监护保障生命安全;消除或隔绝可能激化危机的因素,如安排学生暂离原环境,在自愿基础上转介心理咨询中心。

(三)协同育人,心灵守望:远期三方支持机制的构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

以点带面建家校联合机制:定期线上联系家长,沟通学生情况;重要节点关注学生心理动态与归属感,确保正常返校。借学生骨干排查共性问题,跟踪反馈协同帮扶。

学院建个性化心理档案,持续心理引导与思想引领,严重时协助休学。班级层面开展生命教育、适应校园等主题活动,对异常学生及时跟进。

四、心理重建效果的综合评估与反馈

(一)情绪改善:通过辅导和干预,A 同学的情绪逐渐稳定,自杀念头消失,能够正常参与学习和生活。

(二)心理成长:A 同学学会了如何面对挫折,增强了自我调适能力,树立了正确的生命观。

五、经验启示

该案例聚焦本科女生 A 因高考志愿填报受挫引发的心理危机,呈现了从危机出现到心理重建的全过程,深入剖析其心理困境与成长背景,细致描述了辅导员、学院领导、家长及心理咨询教师多方参与的干预过程,为同类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案例提出的“四位一体”干预机制,融合科学性与创新性,通过情绪稳定、机制建立、多重干预、家校联动等环节形成完整辅导流程,既能高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能在更大范围预防心理危机,为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强调了家校合作与朋辈支持在心理重建中的关键作用。

当前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频发且复杂,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需重视这一问题,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预防干预机制,培养专业队伍,开展多元教育活动,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成为学生的“拨云者”,陪伴他们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谌誉,朱惠蓉,成琳,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协作现状分析——以上海高校为例 [J]. 思想理论教育 ,2016,(11):92-95.

[2] 陈春霞 .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高校辅导员的伦理困境及应对策略 [J]. 高教论坛 ,2021,(04):67-70.

[3] 万 春 秀 , 侯 春 宇 . 高 校 学 生 心 理 危 机 干 预 策 略 [J]. 青 春 期 健康 ,2023,21(21):81.

[4] 马云昊 .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与策略研究 [J]. 时代青年 ,2025,(03):117-119.

[5] 何静 .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J]. 大学 ,2025,(10):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