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纪年词语在汉族藏族等语言中的使用
秦贝宁
济南大学
[摘要] 十二生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许多少数民族受汉族影响运用这些生肖词语纪年,如蒙语、藏语、满语中的生肖纪年法在构成上与汉语一致,展现出文化的交融性;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有个别生肖被替代且排序有变,又突显出各民族的特点。
[关键词] 生肖纪年词语;十二生肖;民族交融
随着农历蛇年的临近,近日,社交平台上的一条“古代壁画中十二生肖图有猫无蛇”的视频引发广大网友关注。该处古代壁画“十二生肖图”为湖南维山墓壁画中的一部分,排列着十二个兽面人身的图像。生肖以猴为首(从左起),它们身着古代文官服饰,腰束绅带,手持笏板。除了“有猫无蛇”外,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也与现代汉族等民族不同。
十二生肖(属相),是形象化的十二地支的代表。许多少数民族受汉族的影响都使用十二生肖纪年,现今汉语、蒙语、藏语、满语中的十二生肖纪年法在构成及排序上完全一致,而有些民族在接受汉族生肖文化的同时又出现了个别差异。本文将主要介绍汉语、藏语等语言中的十二生肖纪年词语。
一、汉族的十二生肖纪年法
中国传统的纪年历法——干支纪年法是由汉族人首先创制的,由十天干、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组成六十个不同的组合,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周而复始又循环往复。起初,十二地支与动物名称并无关联,公元前后才将每一个地支与一种动物属相相配,最终形成了一系列的纪年体系。由此,生肖纪年就与干支纪年密切结合起来了,这种结合早在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物势篇》中就记载了。
我们将清代的天干、地支和属相纪年与现代的进行一一对应,“甲”“子”用粗体加框标注,六十年为一甲子。在相应年份处,对其发生的具有历史影响力的事件予以标注。
二、藏语中的生肖纪年词语
日本著名藏学家山口瑞凤在《西藏的历学》的序言中介绍了藏历的种类,藏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种以公元 1027 年作为纪元元年,这种历法一直沿用至今,通常被称作Hor Zla(霍尔达),与之相关的历学资料颇为丰富;另一种是在公元1027年以前使用的,时至今日,有关后者的具体详情已无从知晓。黄明信也在其书《黄明信藏学文集》中介绍了藏历的两种特殊纪年法—“饶迥”和“火空海”,与山口瑞凤的介绍相呼应。
自1027年起始的时轮历,已在西藏地区流行长达一千多年。它由六十年的名称、序数、五行、十二生肖和天干地支组合而成。rab-byung被音译为“饶迥”,意译则为“胜生周”。这六十年的为周期的第一年被命名为胜生年,第二年称作妙生年……第二十六年为欣悦年……第三十八年名为忿怒母年……第六十年为终尽年等。这种六十年的周期就以其第一年的名称命名为“胜生周”,时轮历简明表如下:
时轮历简明表[ 黄明信.黄明信藏学文集:藏历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12,265页.]中的序数为西藏的历算家给60年的周期排列的顺序,表示第几个胜生周的某年。藏历采用了汉历的60年周期,名称是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等十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配合构成的。胜生周的六十年每年各用一个名称,互相没有关联,记忆和计算都不如天干地支方便,所以藏族学者大多还是使用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配合而成的干支名称,再与胜生周结合使用。胜生、妙生、太白……等名称反而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附庸。但了解这60年的名称,在读某些古籍时可以起到判断年份的作用。不同于蒙古和汉族历法,我们可以看到西藏历法从“兔”年开始,顺序为: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虎;而十天干中甲、乙、丙、丁等无法意译,所以各民族又各有另外的方法。例如,蒙古族是用五种颜色各分阴阳来表示,如甲乙属木,绿色;丙丁属火,红色;戊己属土,黄色;庚辛属金,白色;壬癸属水,黑色。藏历中则是用木、火、土、铁、水五行各分阴阳来表示(藏语中金铁不分,可以互代),以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铁、壬癸为水。以上五对每对中又各分阴阳:前者为阳,后者为阴。比如戊辰年叫做阳土龙年,有时把阴阳省去,只说土龙年。
为什么西藏历法要从“兔”年开始呢?公元1027年恰逢火兔年,这时印度的的“饶迥”推算法开始传播,每六十年称为一个“饶迥”,与汉族将六十年周期的第一年命名为“甲子”的情况大致相同。当时的人们就该将哪一年列为年首的问题进行过激烈的讨论。有人坚决反对火兔年为年首,坚持以木鼠年为年首,因为在藏族的星算观点里,木鼠年作为年首的传统自古代吐蕃时期便已稳固确立。然而精通两种语言的译师卓希绕札同他合在《时轮本续注疏》中明确表示宗教观点胜于星算观点,因此时轮的天文学被废除了,把西藏的年首推算改为适应“饶 迥”的年首——火兔[ 催成群觉,索朗班觉,却旺,等.藏族天文历法史略[J].西藏研究,1982,(02):24-37.]。
藏族历法在其发展及形成的过程中,大量借鉴学习了汉族的历法著作,许多藏文史籍和历法著作中都记载了关于汉族天文历法传入西藏地区的史实。唐代作为我国科学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亦是汉藏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藏人以十二属相进行纪年就是接受汉文化的突出表现。接受汉族历算文化的影响大约起于唐朝文成公主嫁于吐蕃的时期,文成公主进藏时带了不少汉地书籍到吐蕃,其中就包含历法著作。在汉文化影响藏文化的同时,也被其进行了改造,阴阳五行与属相纪年的时轮历结合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除此之外,在西藏广泛传播的还有八卦、九宫黄历推算、二十四节气算法、推算一年气象的“牛算”法等。藏族的纪年法在历史的长河中屡经变迁,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源于不同民族历法文化的相互交融与渗透,而这也为藏族历算的发展筑牢了根基。
三、小结
本文以生肖纪年词语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了其在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进程中的具体表现。少数民族受汉族影响采用十二生肖纪年,其中藏语的生肖词语构成与顺序与汉语近同彰显出对生肖文化的吸纳与改造,反映出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些表现充分证明,生肖词语在传承发展中持续衍生新的活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发展。
作者简介:秦贝宁,女,汉族,山东省济南市,硕士研究生,济南大学,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