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条件下矿山开采的安全风险评估与管控
徐雷 钟思梅
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 550081
摘要:在矿山开采领域,复杂地质条件给开采作业带来诸多安全风险。本文深入剖析复杂地质条件的特点,详细阐述矿山开采过程中面临的地质构造、地压、地下水、瓦斯等安全风险,提出针对性的管控策略,旨在为保障矿山安全生产、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关键词:复杂地质条件;矿山开采;安全风险评估;管控策略
一、引言
随着矿产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矿山开采不断向深部、复杂区域拓展。复杂地质条件下,矿山开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矿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科学、系统地开展安全风险评估与管控工作迫在眉睫,这对于降低事故发生率、实现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复杂地质条件的特点
复杂地质条件通常表现为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多变、地应力异常、地下水丰富以及存在有害气体等。地质构造方面,褶皱、断层、节理等发育,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使矿体形态和赋存状态不规则。岩性多变导致岩石强度差异大,部分软岩遇水易软化、膨胀,降低岩体稳定性。地应力异常区域,水平或垂直应力远超常规,易引发岩爆等灾害。地下水丰富时,不仅会造成巷道涌水、淹没采场,还可能弱化岩石强度,加剧岩体变形。若存在瓦斯等有害气体,积聚到一定浓度遇火源易爆炸,为矿山开采埋下巨大隐患。
三、矿山开采面临的安全风险
3.1 地质构造风险
断层、褶皱附近矿体破碎,开采过程中顶板极易垮落,巷道围岩稳定性差,支护难度大。节理会使岩石的连续性被破坏,在爆破震动或采动影响下,可能引发片帮、冒顶事故。例如,某矿山在穿越一条大断层时,由于对断层破碎带的估计不足,顶板支护措施不当,导致大面积顶板垮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
3.2 地压风险
在深部开采或高地应力区,地压显现剧烈。岩爆是常见的地压灾害之一,岩石在高应力作用下突然破裂、弹射,对人员和设备造成直接伤害。采空区未及时处理,随着开采范围扩大,地压失衡,引发地表塌陷,危及周边建筑物及居民安全。某金属矿山深部开采阶段,频繁发生岩爆,严重影响开采进度,同时造成多名矿工受伤。
3.3 地下水风险
丰富的地下水会涌入巷道和采场,造成排水困难,若排水系统不完善,可能导致矿井被淹。地下水长期作用于岩石,使岩石软化、泥化,降低围岩强度,进而引发巷道变形、垮塌。在雨季或强降水后,地下水水位上升,水压增大,对矿山防水设施考验更大,一旦出现渗漏,后果不堪设想。
3.4 瓦斯风险
对于含瓦斯的矿山,瓦斯涌出不可控是重大风险。在通风不良的区域,瓦斯积聚,达到爆炸下限,遇火源瞬间爆炸,摧毁巷道、设备,引发火灾,造成惨重损失。瓦斯超限还会导致人员窒息,威胁生命安全。如某煤矿曾因瓦斯积聚爆炸,致使整个矿井陷入瘫痪,众多矿工被困井下。
四、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4.1 定性评估方法
专家经验判断法是常用的定性评估手段。邀请地质、采矿、安全等领域专家,依据现场勘查、地质资料分析,凭借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安全风险进行识别与分级。这种方法简单快捷,能在短时间内对复杂问题做出初步判断,但主观性较强,受专家经验局限。检查表法是将矿山开采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列成清单,对照矿山实际情况逐一检查、勾选,确定风险存在状况,它为风险排查提供了清晰的框架,但难以对风险程度进行精确量化。
4.2 定量评估方法
概率风险评估(PRA)通过收集大量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事故发生概率,结合事故后果严重程度,计算风险值。以瓦斯爆炸为例,分析以往瓦斯爆炸事故的诱发因素、发生频率,结合本矿山瓦斯涌出量、通风状况等参数,预测瓦斯爆炸的可能性及危害范围。数值模拟法借助计算机软件,模拟地质构造、地压、地下水流动等过程,直观展现风险演化态势。模拟地下水渗流,预测涌水量及水压分布,为防水设计提供依据,但定量评估方法对数据要求高,建模复杂,计算成本较大。
4.3 综合评估方法
层次分析法(AHP)将复杂的安全风险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构建判断矩阵,确定各因素相对权重,结合定性与定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考虑风险评价中的模糊性,对难以精确界定的因素,如岩石稳定性“较好”“一般”“较差”等模糊概念,运用模糊数学原理转化为量化评价,使评估结果更贴合实际。综合评估方法兼顾主客观因素,提高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五、管控策略
5.1 地质勘查与监测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矿山开采作业中,地质勘查与监测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基石作用。为全面、精准地掌握矿山地质信息,必须大力投入资源,加大地质勘查力度。高精度物探技术的应用能够穿透地层,从宏观层面揭示地下地质构造的轮廓与分布。例如,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利用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差异,构建出详细的地下地质结构三维模型,清晰展现褶皱、断层等构造的形态、走向与规模,为后续开采规划提供直观的地质蓝图。钻探技术则侧重于微观层面的信息获取,通过钻孔提取岩芯样本,精准分析岩性特征,包括岩石的种类、强度、硬度、孔隙率等物理力学参数,以及是否存在易软化、膨胀等特殊性质,为开采设计提供精确的岩性资料。同时,运用水文地质勘查手段,查明地下水的赋存状态、水位标高、含水层分布、水力联系等关键信息,评估其对开采作业的潜在影响。
5.2 开采设计优化
开采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矿山开采的安全性与效益性,而地质勘查结果则是开采设计优化的核心依据。基于详实的地质资料,合理选择适配不同地质条件的开采方法成为关键。在地质构造错综复杂、矿体形态破碎不规则的区域,传统的大规模、高强度开采方法往往难以施展,此时灵活的充填采矿法展现出独特优势。该方法在采出矿石后,及时用充填材料回填采空区,既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防止顶板垮落,又能减少地表沉降,保护生态环境。房柱式采矿法同样适用于矿体稳定性较差、地质构造复杂地段,通过保留规则的矿柱支撑顶板,在矿柱间安全高效地开采矿石,在保障开采作业顺利进行的同时,最大程度维护岩体的初始稳定性。
5.3 支护与加固
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和多样化的安全风险,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支护与加固措施是矿山安全的坚实屏障。在破碎围岩巷道,由于岩石的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自身承载能力极低,采用锚杆、锚索、喷浆联合支护体系能够实现“1 + 1 + 1>3”的强化效果。锚杆犹如深入岩体的“筋骨”,将破碎的岩石串联在一起,提高其整体性;锚索则发挥“强筋”作用,深入围岩深部,锚固在稳定岩层上,为浅层围岩提供强大的拉力支撑,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喷浆如同给巷道穿上一层“防护铠甲”,封闭岩石表面,防止风化、水蚀等外界因素进一步削弱围岩强度,三者协同发力,极大增强围岩的自承能力。
六、结论
复杂地质条件下矿山开采的安全风险评估与管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深入分析地质特点与潜在风险,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确定风险等级,实施针对性管控策略,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矿山生产安全。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应不断完善风险评估与管控体系,推动矿山行业可持续发展。在持续探索中,注重多学科融合,将地质、采矿、安全、信息技术深度结合,开创矿山安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启耀,许梦国,张盼,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复杂地质条件下矿山开采风险评价[J].现代矿业,2023,39(11):32-36.
[2] 李超,朱宝龙,邓华锋,等.基于突变理论的复杂地质条件下矿山开采安全风险评估[J].有色金属工程,2023,13(09):1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