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动素养评价机制,探索新时代“大思政+乡村地理”实践育人新模式
方志明
福建省云霄第二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于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基于劳动素养评价机制构建“大思政+乡村地理”实践育人新模式。通过阐述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的内涵与意义,分析“大思政”与“乡村地理”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结合具体实践案例,探讨了该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面临挑战及应对策略,旨在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劳动素养评价机制;大思政;乡村地理;实践育人
引言: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劳动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推动实践育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结合“大思政”理念与乡村地理学科特点,构建新时代实践育人新模式,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一、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的内涵与意义
1.1 劳动素养的内涵
劳动素养是指个体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不仅包括劳动技能的掌握,还涉及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劳动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1.2 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的意义
劳动素养评价机制是对学生劳动素养进行全面、系统评价的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可以客观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为教育实践提供依据。同时,评价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促进其全面发展。
1.3 面临挑战
在实施基于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的“大思政+乡村地理”实践育人新模式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部分教师对“大思政”理念和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在教学中难以将思政元素和劳动教育有效融入乡村地理教学中,存在“两张皮”现象。其次,实践基地建设存在不稳定因素,与乡村社区、企业的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可能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持续开展。此外,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的完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评价过程的公正性以及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最后,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实践育人活动的积极性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大思政+乡村地理”实践育人新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大思政”理念的内涵
“大思政”理念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它要求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将思政元素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2.2 乡村地理学科的特点
乡村地理学科以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多个领域。它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特点,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实践育人新模式的理论框架
基于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结合“大思政”理念与乡村地理学科特点,构建实践育人新模式。该模式以劳动素养评价为核心,通过乡村地理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三、实践育人新模式的实施路径
3.1 制定科学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包括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等多个维度,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3.2 设计多样化的乡村地理实践活动
结合乡村地理学科特点,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乡村环境调查、农业生产体验、乡村文化考察等,通过亲身参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素养。
3.3 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在实践活动中,注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例如,通过讲述乡村发展历程、介绍乡村英雄人物、开展主题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
3.4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四、实际案例分析
4.1 案例背景
某中学在乡村地理课程中,结合劳动素养评价机制,开展了“乡村环境调查与保护”实践活动。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乡村环境现状,提出保护建议,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环保意识。
4.2 活动实施
前期准备:教师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收集,了解乡村环境的基本情况。
实地调查:学生前往乡村地区,进行环境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水质、土壤、植被等方面,学生需记录数据并拍摄照片。
数据分析:学生整理调查数据,分析乡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建议。
成果展示:学生制作调查报告,进行成果展示。教师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评价。
4.3 活动效果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乡村地理知识,还提升了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时,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环保意识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塑造等,也得到了有效落实。学生的劳动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基于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的新时代“大思政+乡村地理”实践育人新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教育模式。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稳定的实践基地、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将劳动素养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与乡村地理教学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能够不断完善该育人模式,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推动该育人模式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桂芳. 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研究[J]. 教育研究, 2022.
2. 李旦. “大思政”理念下的实践育人模式探索[J]. 思想政治教育, 2021.
3. 王同明. 乡村地理学科特点与教学实践[J]. 地理教育,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