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单项深度法”促进儿童多元发展

作者

钱军

常州市天宁区实验幼儿园

《我是儿童艺术家一学前儿童的视觉艺术的发展》一书强调单项深度法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该法鼓励幼儿对某一艺术媒介进行深度探索,实现全面发展。在美育体验区中,以KT板为创作材料,通过“启发兴趣、拓展思维、创意实践、反思总结”四个环节,引导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提升了艺术技能,更锻炼了探索、解决问题和社交能力,从而全面优化了学习品质。

一、启发兴趣:自由探究,认识KT板

KT板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泡沫板材,其特点是轻便、易切割,是老师们装饰活动室的主要材料,有心的老师将KT板废弃的边边角角投放到美育体验区,期待孩子们能与材料有更多互动。但对于幼儿来说,KT板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他们缺乏相关的操作经验。

为了帮助幼儿了解这种材料的特点,老师鼓励他们自由探索,通过触摸、观察和交流来增进对KT板的认识。孩子们带着好奇心,摸一摸、看一看、讲一讲自己的发现。

瑶瑶:这个板有点厚,比我们的纸厚多了。

煊煊: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板好轻好轻。

彬彬:我知道,中间的白色泡沫,所以很轻。

沐果:你看,这个板上面有一层薄薄的皮。

菲儿:老师说过,这叫KT 板,你们看,教室墙上的版面钱老师就是拿这个板做的。

教师的思考:

美育体验区中初遇KT板,幼儿对它感到陌生又好奇,他们触摸板材,愿意用多种感官更加细致地观察。通过同伴交流,他们认识这个“新鲜的事物”是KT 板。幼儿在自由探究、游戏中和材料成为了好朋友,初步了解了KT板的作用、构造等特点。

二、拓展思维:深度体验,发现特性

对于幼儿而言,唯有深刻体验材料的本质特性,他们方能在艺术创作中得心应手。因此,老师鼓励幼儿充分接触、亲身感受感官运动所带来的独特体验,以便更全面地了解KT板的特性。

1、点燃探索的热情。

废弃的KT板以其形态各异的特点,引发了幼儿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师:孩子们,看看这些废弃的KT板边角料,你们能想到哪些有趣的玩法呢?

凯乐兴奋地拿起一片多边形KT板,高高举起并向老师展示,他兴奋地说:钱老师看,这片形状像不像小松鼠的头?我可以尝试拼出一只松鼠来。

瑶瑶也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片形状像小兔子的耳朵,我打算用KT板制作一只可爱的小兔子。

教师的思考:

幼儿已经能够感知到KT板边角料的外形特征,并尝试利用这些特征进行艺术创作。然而,他们对于KT板材质属性的认识尚显浅薄。因此,在游戏过程中,老师会进一步引导幼儿深入探索KT板的内在特性。

2、创造探究的机会。

师:这些废弃KT板能变一变吗?两块KT板怎样才能连接呢?

有效的介入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各种造型游戏,有的孩子直接拿出各种KT 板边角料放在地垫上进行拼图游戏,有的孩子尝试用堆砌、支撑等方法立体造型,有的发现KT板上有小刀划出的缺口,就尝试将KT板进行十字拼插…

教师的思考:

经过充分的实践和深度体验,幼儿获得了关于KT板特性的直接经验,这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老师的观察和思考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深化,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三、创意实践:巧借特性,多维创作

1.二维创作:小萌兔。

案例一:瑶瑶首次接触到创作材料时,长条形态的KT板激发了她的灵感——创作一只可爱的小兔。她动手拼摆,用KT板进行平面创作。她选用了一块略显椭圆的板材作为小兔的头,长条形板材则巧妙地变身为耳朵。在材料框里翻找了一会儿后,瑶瑶发现了一块半圆形KT板,她灵机一动,将其用作小兔的身体。最后,她还找来了两块小板材,巧妙地制作成了小兔的腿。

教师的思考:

在二维创作中,瑶瑶不仅巧妙地运用了KT板的形态特征来创作小兔的头和耳朵,还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将平时见到的小兔造型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她找到半圆形KT板作为小兔的身体,展现了她在创作中的独特思考。这一过程充分说明了幼儿在创作中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动手动脑,利用不同的造型进行二维创作。

2.三维创作:热带植物

彬彬找了一块大的KT板,试图让它站立起来。他边玩边嘟囔:“这KT板太轻了,总是容易倒,我该如何让它稳稳地站起来呢?”他尝试用胶水将板子粘在一起,但每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板子总是倾斜或者倒下。

然而,彬彬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开始仔细观察KT板,发现有的板子上有小刀划过留下的缺口。这给了他一个灵感:或许可以利用这些缺口进行拼插。于是,他找来了一把小剪刀,在需要拼插的地方都剪出了小缺口,然后再次尝试将板拼插在一起。这次,他惊喜地发现KT板竟然能够稳稳地拼插在一起,而且两片叉在一起后不会掉下来,稳稳地站立在地垫上。

就这样,彬彬成功地创作出了一个三维立体的大植物。他兴奋地向老师展示:“钱老师,您看,我做了一颗巨型仙人掌,这是我在海南见过的,是热带植物哦!”

教师思考:

幼儿游戏的意图、需求和愿望是推动彬彬不断尝试和探索的动力。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他从未放弃最初的“理想”和“目标”。在搭建过程中,他尝试了各种方法,最终发现了KT板上的小缺口可以进行拼插,实现了三维立体作品的创作。这个动态的创作过程不仅促进了他的认知、建构和社会性的多元发展,而且也让KT板的边角料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可能。

3.反思讨论:如何实现多变?

彬彬的三维作品成功激发了其他幼儿对三维立体创作的热情。因此,我们组织了一次团体讨论活动,探讨如何让KT板稳固站立,以及如何创造出更多样化的造型。

(1)讨论内容:

朵朵提出,可以模仿彬彬的方法,通过剪出缺口进行拼插。彬彬则进一步补充说,可以多剪几个缺口,这样就能够拼插出更多不同的造型,就像雪花片那样,拥有多个插口,每个位置都可以进行拼插。瑶瑶表示赞同彬彬的想法。而凯乐则提出了一个疑问,是否两片KT板都需要剪出缺口,这样可能会更加稳固。

(2)实践尝试:

幼儿自由结伴,将之前讨论的方法付诸实践。经过尝试,他们发现剪的缺口宽度要适中。如果剪得太宽,拼插时效果不佳,KT板容易晃动;而如果剪得太窄,又会导致插不进去。通过这次实践,幼儿们获得了如何利用修建插口来实现KT板多变造型的直接经验。

教师的思考: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成功解决了如何让KT板稳固站立的难题,展现出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幼儿的搭建技能也得到了提升,为实现更丰富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可能。

4. 艺术创作:KT板小艺术家的成长之旅。

随着幼儿建构技能的逐步提升,他们逐渐渴望挑战更具创意和艺术气息的作品。这些灵感的源泉,往往来自于幼儿与周遭环境的互动体验。教师敏锐地捕捉这些瞬间,适时地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基于对KT板边角料外形特征、材质特性以及创造技法的深刻认知,孩子们结合园区的环境特色,开始绘制属于自己的设计草图。有的想搭建一只优雅的长颈鹿,有的则梦想着创造一棵参天大树,还有的想要让一匹小马跃然板上……

在这一艺术创作的旅程中,孩子们根据材料的特性以及作品的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技能和手法。他们自发组成合作小组,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携手完成一件件充满童真与创意的艺术作品。

创作阶段无疑是整个单项深度法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阶段,孩子们将前两个阶段所积累的经验与创意付诸实践,用双手和心灵去创造和实现自己的艺术构想。从简单的二维图案到立体的三维结构,再到更具挑战性的复杂作品,每一步都是孩子们艺术探索道路上的自然延伸。

四、反思总结:布置展览,提升修养

以问题为驱动的反思,能激发幼儿更多经验的分享以及进一步优化作品。

1.改进并升级现有作品。

瑶瑶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的作品没有色彩,可能难以吸引小朋友们的兴趣。我们可以去创意室找颜料,让作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个建议引发了孩子们的深入思考。

教师还带领孩子们在线观看艺术展,鼓励家长亲子同游参观实体艺术展,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并提升审美水平。经过一系列的学习与体验,孩子们对原有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改进与升级。他们不仅为每组作品涂上了心仪的色彩,还巧妙地运用了生活中各种有颜色的辅助材料来装饰和美化作品,最终呈现出一个个富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艺术作品。

2. 启动“奇趣森林创意作品展”。

幼儿对自己的作品感到非常满意,他们满心欢喜地邀请了大班的哥哥姐姐和小班的弟弟妹妹前来参观。此外,他们还把自己的作品带到了南京,参加了2023万名儿童美术双年展,让更多的小伙伴欣赏、喜欢他们的艺术创作。

在本次美育体验区的活动中,幼儿不仅掌握了合作的技巧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将所学知识与其他领域的新知识融会贯通,逐渐培养出自我反思的习惯。这一系列的学习经历,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审美判断能力,更在潜移默化间促进了他们的动机激发、情感表达、知觉敏锐、认知深化和社会性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采用了单项深度法这一教育理念,它特别注重幼儿的主动学习和自主表达,鼓励孩子们对某一特定的美术媒介进行深入的探索,让他们在自然状态下达到创作的最佳状态。在活动的四个阶段中,老师始终遵循这一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幼儿细致地观察、感知材料,不断丰富和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幼儿对KT板这一材料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老师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支持、材料支持和时间保障,使得他们的创作过程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展现出更加大胆和富有创意的艺术风格。最终,幼儿不仅成功地创造出了具有独特美的作品,更学会了如何表达对美的独特理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