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合作视角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路径探究

作者

石国用

安阳市殷都区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教育压力的增加,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家校合作的视角出发,结合王极盛中学生心理测评的真实数据,探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路径。通过分析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及家校合作的短板,提出构建动态筛查机制、家长赋能、分级响应机制等策略,旨在为高中心理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框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家校共育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数据显示,近三成青少年存在抑郁倾向,高中生群体尤为突出。我校使用王极盛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测评,数据进一步揭示了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如学业压力(占比19.4%)、焦虑情绪(占比17.1%)、情绪问题(占比13.3%)、抑郁情绪(占比11.1%)、人际冲突(占比10.5%)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还可能对其未来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

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两大核心环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当前家校合作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存在认知偏差、机制缺位、资源失衡等问题。因此,探索家校合作视角下的预防与干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丰富家校合作模式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研究,为相关理论提供实证支持。

实践意义:为学校心理教师、班主任提供可操作的干预框架,助力学生心理韧性提升,促进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

二、现状与问题分析

2.1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根据心理测评数据,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1.情绪障碍:28.2%的学生存在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部分学生甚至出现自伤行为。

2.学业压力:19.4%的学生因高考竞争和家长期望过高而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3.人际敏感:10.5%的学生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回避倾向。

2.2家校合作现存短板

1.认知偏差:部分家长过度依赖学校,忽视家庭心理环境建设。例如,63.2%的家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

2.机制缺位:家校沟通多局限于学业成绩,缺乏心理动态的共享平台。

3.资源失衡:农村地区家校合作资源匮乏,心理教师配备不足,家长参与度低。

三、家校合作的预防路径

3.1预防机制构建

1.动态筛查:学校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如SCL90量表、PISA心理评估),结合班主任观察与家访记录,建立《高危学生心理动态预警跟踪表》。

2.家长赋能:开设“家长学校”,普及青春期心理知识(如情绪管理、沟通技巧);提供家庭心理辅导手册,引导家长识别早期预警信号(如厌学、睡眠障碍)。

3.2家校协同的日常渗透

1.课程共建:开发家校联合心理课程(如“压力管理工作坊”“亲子沟通读书会”等),融入情绪管理、生涯规划等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

2.广开渠道:利用家访、“家长课堂”、公益讲座等活动,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结,形成育人合力。

3. 数字平台:利用学校公众号、视频号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家校联盟活动,实现家校信息实时共享。

四、危机干预的协同策略

4.1分级响应机制

1.一级干预(普通心理问题):班主任与心理教师协作,通过个案辅导、团体辅导缓解学生压力;家长配合调整家庭教养方式(如减少指责、增加情感支持)。

2.二级干预(严重心理问题):启动学校危机干预机制,对学生进行情绪安抚、安全保障;必要时转介到专业心理机构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与家长沟通交流学生实际情况,邀请家长开展联席会议,共同制定帮扶计划。

3.三级干预(高危心理危机):启动“家校医社”四方会谈(心理教师、家长、精神科医生、社区工作者),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必要时办理休学治疗,学校跟进复学后的适应性辅导。

4.2案例分析与理论应用

以我校心理测评数据中的典型案例为例:某高二学生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长期遭受父母高压管理,导致抑郁、厌学拒学,出现躯体化症状,无法进行正常学习活动。班主任与心理教师通过家访发现隐情后,协调心理治疗,最终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在此期间,班主任、心理教师和家长进行了多次沟通,逐步使家长了解到学生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家庭教育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学生治疗和康复期间,家长也不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积极与班主任、心理教师交流,这也加速了学生康复的进程。

五、优化路径与建议

5.1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校园危机干预制度,明确家校责任边界。防患于未然,当危机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介入处理,将危机事件伤害降到最低。

5.2专业支持

加强心理教师培训(如危机干预技能、家校沟通技巧),提升专业能力。定期邀请精神科医生、心理专家对学校心理教师、班主任、家长进行培训与交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实践、反思,提升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5.3文化营造

通过心理健康月、校园心理剧、家长开放日等活动,消除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营造包容氛围。

六、结论

家校合作在“预防干预巩固”全链条中具有核心价值。心理教师作为家校协同的桥梁,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推动构建“家庭筑基、学校主导、社会托底”的心理健康生态体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家校合作的本土化模式,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 于梅. 家校协同视域下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策略[J]. 新课程,2022(16):5859.

2. 许静,杨秀君. 基于家长视角的高校家校协同心理育人调研报告[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3(01):5458.

3. 王极盛. 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与干预研究[M]. 北京: 教育出版社, 2024.

4. 《湖南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若干规定》(2025年立法计划)

5. 杭州学军中学心理危机预防“三步策略”(专题培训、精准家访、有效干预)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时代提升高中生心理调适能力的实践研究》(JCJYC241705002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