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

刘征昊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吉林长春 130122

引言

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了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将各类设施通过各种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实现数据通信,从而具有对物品进行识别、定位、远程监控和管理的功能。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也给传统工程管理专业带来新的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将物联网技术融入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路径和方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

一、物联网与工程管理专业融合的现实需求

1 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的岗位需求

物联网技术已渗透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各个点位信息的实时监测到智能设备的远程操作,都需要工程管理专业人员进行传感器的合理布置、进行传感信息的分析和实时做出决策。因此工程管理行业既需要从业者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联网系统管理能力,以适应全新的岗位需求。“懂技术的管理者”成为了工程管理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2 实践教学体系迭代升级的迫切性

传统工程管理专业实训多依赖于静态沙盘模拟和简化版的案例,与实际工程情景有明显差异,这也导致了学校所学与工作实际相互割裂的情况。将物联网技术融入到专业实训中,可最大程度还原实际工程建设场景,如学生可远程操作塔吊、施工电梯等设备,通过智能物联网管理平台掌握施工现场的各点位运行情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适应行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培养需求

进入 AI 时代,物联网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从智能化发展逐步迈向智慧化发展。这也推动工程管理领域发生着持续性、系统性变革。智慧安防系统、无人机巡检、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物应运而生。当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普遍单一侧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弱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易导致学校教育滞后于行业实际发展的情况。因此,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变革现有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全新的行业需求。

二、课程目标的优化

1 课程目标设置原则

(1)前瞻性与适应性

课程目标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着眼于当下的同时预见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满足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关注行业最新的发展成果,定期研判课程目标的时效性,适时调整优化课程目标。与此同时,课程目标还需要具有适应性,在行业变化的同时能够进行及时响应,不与行业实际脱节。

(2)个性化与多元化

在课程目标设置中应避免千篇一律,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不仅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工程伦理意识的树立、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应纳入到课程目标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3)理论性与实践性

课程目标适应新时代的创新优化仍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课程目标要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通过理论指导实践。课程目标还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如物联网管理平台的操作、智能机械的操作和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都应体现在课程目标之中。

2 课程目标优化思路

(1)强化物联网技术基础

在课程目标中,应明确强化物联网技术基础的重要性。在现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物联网基础知识”、“网络技术基础”等重要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物联网的核心概念、技术架构和基本原理。同时优化课程案例,让学生深刻体会物联网技术在工程管理领域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为后续专题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深化物联网专题课程设计

专题课程设计是工程管理专业与物联网技术融合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在课程目标优化中,应深化物联网专题课程的设计。例如在《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课程中开设“智慧建筑管理系统”等专题课程设计,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建筑、智慧能源、智慧工地等工程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鼓励学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课程目标优化中,还应注重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工程管理不仅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技术,还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也是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需要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融入项目化教学环节,通过团队协作完成项目课题,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工程伦理,提升职业素养。

三、课程体系重构与实施

1 课程体系重构原则

(1)模块化设计‌:打造形成“基础理论 + 实践应用”双模块驱动的模式。突破原有学科界限,将物联网技术核心内容(如传感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如施工组织、项目管理、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深度融合。

(2)‌动态调整机制‌:学校牵头会同合作企业,定期研判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动态调整课程内容,确保课程涵盖的专业知识、相关案例能够与时俱进。

2 具体课程重构方案

(1)新增核心课程‌:《工程物联网技术基础》:涵盖传感器部署、数据采集与边缘计算等,结合案例教学(如基坑监测系统);《智能建造与项目管理》:整合 BIM、GIS 与物联网平台操作,模拟真实项目全周期管理。

(2)重塑传统课程‌: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增设“智慧施工”、“现代化工地管理”等章节;在《智慧城市建设管理》中增设智慧建筑管理系统专题内容。

(3)升级实践课程‌:

校企共建“智慧工地实训中心”,在硬件方面学生可远程操控塔吊、施工电梯等设备,在软件方面学生可以参与物联网平台运维。

3 实施路径

(1)“双师型”队伍建设‌:组织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系统学习物联网相关知识并选派教师参与企业物联网项目实践工作,同时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导师。

(2)‌教学资源开发‌:与物联网企业深度合作,为日常教学引入软硬件教学资源。校企共建物联网工程管理实战案例库,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提升实践能力。

(3)‌评价体系创新‌:采用“过程性评价 + 项目成果答辩”模式,重点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四、结论

物联网技术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融合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建设需要紧密结合行业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融入物联网技术的路径和方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今后还应对课程建设效果进行持续的评估,以实践成效指导人才培养,从而保证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始终适应行业最新的发展动向。

参考文献;

[1] 李云龙 , 赵宾杰 , 刘晓东 .BIM 技术在工程管理专业分模块综合毕业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J]. 科技风 ,2025,(05):43-45.

[2] 陈娟娟 .“以赛促学”视角下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指导创新与实践 [J]. 知识文库 ,2025,41(06):108-111.

[3] 刘家林 , 马新新 . 数字建造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J]. 铜陵学院学报 ,2025,24(01):120-124.

作者简介 : 刘征昊,1996 年 5 月,男,吉林省长春市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工程管理、智慧建筑。

课题名称: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物联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 :ZJHZW202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