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成因分析
张天宇
吉林警察学院
引言
“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上下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以文化自信为指引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需要以文化自信为理论根基,建设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以文化自信为理论支撑。为此,文化自信是激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课题。
大学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关系到民族发展的未来,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希望,是文化传播的关键人群。大学生文化自信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重要影响,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创新,使我国优秀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大学生作为新技术的“受用者”,由于心理的不成熟,难免受到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乱象的影响,产生文化选择迷茫、文化认知偏差、文化实践焦虑、文化创新乏力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和困境,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显得迫切需要,如何全方位、多层面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值得展开思考和研究。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接触与认知现状
认知层面,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一方面,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新媒体平台的传播,部分大学生对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元素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信息的碎片化和多元化,一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浅层化的问题。他们可能通过短视频、图片等形式了解到一些文化符号,但对文化背后的深层内涵和精神实质缺乏深入理解。比如,对于故宫文创产品的火爆,很多学生只是将其视为一种时尚潮流,而对于故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了解甚少。
情感层面,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有所增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日益凸显。在一些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大学生积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书法、武术、戏曲等,赢得了国际友人的赞誉。另一方面,学生也存在着情感矛盾和认同弱化的现象。一些学生过于追求西方文化中的个性、时尚元素,对本土文化的情感逐渐淡化。这种情感上的矛盾和冲突,反映了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文化认同困境。
在行为层面,大学生的文化参与行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讲座、非遗体验工作坊等。在新媒体平台的推动下,一些传统文化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参与。例如,抖音平台上的“非遗合伙人计划”,鼓励大学生参与非遗的传承和推广,许多学生通过拍摄非遗技艺视频、参与线下非遗体验活动,深入了解和传播非遗文化。然而,部分大学生的文化参与行为存在形式化和表面化的问题。他们可能只是为了追求时尚、展示自我而参与文化活动,缺乏对文化内涵的真正理解和尊重。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问题
1. 对主流文化认知的浅层化。所谓认知浅层化,指的是大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了解,缺乏对文化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渊源的深入理解。这种认知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尤为突出。传统媒体在开展文化宣传工作时往往都借助经过正规审核与认证的媒介,并聘用精通业务的专业编辑对信息进行层层审核,逻辑性强且政治正确性鲜明,同时其信息扩散传播也是由点到面,传播去向容易掌控,可控性较高。而在新媒体的传播具有碎片化、娱乐化、海量化等鲜明的特征。新媒体传播的碎片化特性导致其平台上的文化内容往往被分割为短视频、短图文等轻量化形式,虽然便于快速获取,却难以承载深度文化内涵。这种碎片化接收方式使得大学生很难对某一文化现象形成系统认知,往往只记住一些零散的文化符号;其次,为迎合用户喜好,许多新媒体平台将文化内容过度娱乐化包装,导致文化沦为吸引流量的工具。例如,某些平台将传统文化简化为“梗文化”,使原本庄重的文化符号变成网络玩笑。这种娱乐化认知方式使文化失去了应有的深度和严肃性,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第三,信息过载与选择困难也加剧了认知浅层化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每天面对海量的文化信息,却缺乏有效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当人面对过多选择时,大脑会倾向于选择认知负荷最小的选项,这解释了为何许多大学生宁愿浏览大量浅显内容,也不愿深入钻研某一文化主题。
2. 对主流文化情感认同的弱化。情感认同弱化是指在新媒体环境下,部分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联结减弱,对西方文化的情感依赖增强,表现出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的下降。传统的文化传播一直以来都代表着主流社会导向,对文化的诠释也可谓权威解读。[2] 而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虚拟社群为人们的思想沟通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文化内容及观点变得更加多元化。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对这类虚拟社群更是情有独钟,例如豆瓣电影社区就很受大学生欢迎,其中推荐的很多西方电影特别是好莱坞大片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这就使得西方影视文化中宣扬的个人主义等思想给大学生带来了更深刻的影响,甚至导致部分大学生盲目地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使以集体主义为代表的中华思想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被严重边缘化。不仅如此,这种现象还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主导文化进行选择性过滤,造成主导文化的权威被严重削弱,最终使得主流价值取向难以在大学生中间真正树立起来。[3] 当传统文化无法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时,情感认同自然难以建立。情感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缺乏情感联结的文化认知难以转化为真正的文化自信。当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缺乏情感认同,就容易在外来文化冲击下丧失文化主体性,甚至产生文化自卑心理。
3. 对主流文化行为参与的失衡。行为参与失衡是指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文化参与过程中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重表达轻实践”“重个体轻集体”等现象,导致文化参与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这种行为参与的失衡反映了文化认知与文化实践之间的脱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参与呈现“符号化”“标签化”倾向。在新媒体环境中,许多大学生将文化参与简化为展示文化符号的行为,如穿着汉服、使用传统纹样表情包等。这种符号化参与虽然增加了文化活动的可见度,却难以转化为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其次,文化参与存在“娱乐化”“消费化”现象。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被包装成消费品,其严肃性和神圣性被消解。例如,一些传统文化被改编成恶搞内容,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内涵;一些文化景点被简化为打卡圣地,沦为社交媒体上的背景板。第三,文化参与的“功利化”“工具化”取向值得警惕。在新媒体环境中,一些大学生参与文化活动并非出于真正的兴趣和热爱,而是为了获取实际利益,如加分、获奖、求职加分等。这种工具理性主导的文化参与,使文化失去了其本真的价值和意义。行为参与失衡现象反映了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面临的深层挑战。有效的文化自信不仅需要认知上的了解和情感上的认同,更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和强化。当大学生的文化参与停留在表面形式,就难以真正体会文化的精髓,也无法将文化自信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成因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新媒体技术特性、教育引导机制、社会文化环境与大学生个体特征共同交织作用的产物。这四个维度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大学生群体在新媒体场域中文化认知、情感认同与行为实践的复杂样态。
1. 传播逻辑的变革对文化认同的解构与重塑。新媒体技术的底层逻辑深刻改变了文化传播的形态与规则,对文化自信的影响具有根本性。首先,与传统媒体时代系统性、深度化的信息传播不同,新媒体以短视频、短图文等轻量化形式为主,信息呈现“切片化”“原子化”特征。这种传播方式虽适应了大学生“即时获取、快速切换”的阅读习惯,却割裂了文化的完整语境。这使得大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停留在符号层面,难以触及文化内核。其次,新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强化了“信息茧房”效应,固化了文化认知的偏狭性。平台通过用户的浏览记录、点赞行为等数据构建“兴趣画像”,向其推送高度同质化的内容。这种“投其所好”的算法逻辑虽提升了信息获取效率,却导致大学生陷入“确认偏误”。这种认知闭环使得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更加片面,甚至将碎片化的“文化符号”等同于“文化全部”。此外,新媒体的“娱乐化”转向消解了文化的严肃性与神圣性。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指出:“当文化被置于娱乐化的消费语境中,其作为‘意义系统’的价值会被削弱,最终沦为符号的空壳。”这种娱乐化传播不仅降低了大学生对文化深度的探索意愿,更可能使其将“文化自信”误解为“符号炫耀”,而非对文化精神的内化认同。
2. 文化育人的“供给侧”与“需求侧”脱节。教育是文化自信培育的核心场域,但当前高校、家庭与社会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供给失效”,直接加剧了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偏差与情感疏离。从高校教育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化”与“滞后性”问题突出。一方面,部分高校仍将传统文化教育局限于“课堂讲授 + 教材背诵”的传统模式,内容侧重典籍原文、历史事件的机械记忆,缺乏与新媒体时代的衔接。另一方面,高校对新媒体的“工具性利用”多于“价值引领”,虽开设了新媒体相关课程,但鲜少将“文化自信”融入其中。其次,家庭教育的“文化传承断裂”同样不容忽视。许多家庭的代际文化对话减少,父母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多停留在“习俗记忆”层面,难以向子女传递文化的精神内涵。这种家庭文化引导的缺位,使得大学生在成长早期便失去了文化认同的“第一课堂”。再次,社会教育的“商业化裹挟”进一步弱化了文化教育的导向性。当前,文化类新媒体内容多由商业资本主导,其核心目标是“流量变现”而非“文化传承”。例如,某些非遗传承类账号为吸引关注,刻意放大“传统手艺的艰辛”“手艺人收入低”等悲情元素,或将非遗技艺简化为“快速出片”的表演。这种过度商业化的传播不仅偏离了文化的本质,更可能使大学生将“文化”与“消费”直接关联,削弱其对文化价值的理性判断。
3. 多元文化碰撞与舆论生态的复杂性。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当前,全球化、市场化与网络化的叠加效应,使得大学生面临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而舆论场的“去中心化”特征进一步放大了文化认同的不确定性。首先,西方文化借助社交媒体、影视作品等载体,以“普世价值”“现代生活方式”为包装,向大学生传递“西方文化更先进”的隐性观念。当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通过新媒体直接碰撞时,部分大学生因缺乏文化主体意识,易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认知误区。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中,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者,导致信息来源的复杂性与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等错误思潮借助短视频、匿名论坛传播,例如“否定中医价值”“解构革命文化英雄”等言论时有出现。部分自媒体为博眼球刻意制造“文化对立”,煽动大学生的情绪化判断。这种舆论生态的混乱,使得大学生在文化认知中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难以形成理性的文化自信。
4. 大学生认知能力、媒介素养与心理需求的交互作用。大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是文化自信现状的微观基础。从认知能力看,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已发展,但仍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阶段,对复杂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能力有限。例如,面对一段“传统文化 + 现代科技”的融合视频,部分大学生可能仅关注“视觉震撼”,而难以深入思考“科技如何赋能文化传承”“传统与现代的平衡逻辑”等问题。同时,大学生的“证实性偏见”即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符合自身认知的信息,若其已形成“传统文化过时”的偏见,便会自动过滤那些展示文化生命力的内容。其次,媒介素养的欠缺是另一个关键因素。媒介素养不仅包括对信息真伪的辨识能力,更涉及对“媒介逻辑”的理解。需要提升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第三,青年期的特殊心理需求则强化了文化参与的“形式化”倾向。大学生处于“自我认同”的关键阶段,渴望通过文化表达彰显个性、获得群体认同。例如,部分学生参与汉服社、国潮创作,更多是为了“融入圈子”“展示独特性”。当大学生通过文化符号建构“自我身份”时,可能过度关注符号的“标签价值”,而忽视符号背后的文化意义,导致文化参与流于表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2016,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 赵娟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策略研究 [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3):75-78
[3] 张树锋 .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校园媒体立德树人功能的实现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3):24-26.
本文为吉林省青少年发展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24jqy-13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