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校本化重构与实践研究

作者

宋淑艳 郝建朝 桂枝

1、天津农学院 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天津市 300384 2、天津农学院 天津市 300384 3、天津农学院 天津市 300384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校本化重构

引言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劳动教育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要培育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但当前多数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存在 “大一统” 模式,缺乏与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的结合,导致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脱节,难以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探索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校本化重构路径,成为新时代高校落实劳动教育目标、提升育人实效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校本化重构的内涵与必要性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校本化重构,是指高校立足自身办学特色、专业优势、地域资源和人才培养目标,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进行个性化设计与整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其核心在于打破 “统一教材、统一模式” 的固化思维,使劳动教育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契合,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适应,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呼应,实现劳动教育的 “精准育人”。校本化重构具有现实必要性:其一,能破解当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弊端,解决内容同质化、实施形式化、评价单一化等问题,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其二,能适应不同高校的办学定位,使劳动教育与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避免“千校一面”;其三,能增强学生的劳动认同感与参与度,当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爱好相结合时,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意义,从而主动投入其中[1]。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校本化重构的路径

(一)目标分层:构建 “基础 + 专业 + 特色” 的目标体系

基础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基本的劳动意识和技能,包括掌握日常生活劳动技能、理解劳动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专业目标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培养与专业相关的劳动能力,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能力,护理学专业学生掌握老年护理、社区健康服务等劳动技能;特色目标体现学校优势与地域特色,像矿业高校可设置 “矿山安全与生态修复” 劳动目标,民族地区高校可确立 “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劳动目标。

(二)内容模块化:设计 “通识 + 专业 + 实践” 的课程模块

通识模块为全体学生必修,包含劳动理论课程(如《劳动经济学》《工匠精神导论》)、劳动技能课程(如急救知识、团队协作训练)、劳动价值观课程(如劳模事迹宣讲、劳动法律普及);专业模块按学科门类设置,由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开发,例如机械工程学院开设 “机械加工实践”“设备维护劳动”,商学院设置 “市场调研”“创业模拟劳动”,音乐学院开发 “社区文艺服务”“乐器维修” 等课程;实践模块注重校内外结合,涵盖校园劳动(实验室管理、校园绿化)、社会实践(乡村振兴、社区服务)、创新创业劳动(科研项目、创业孵化),如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 “乡村规划”“农产品电商” 等劳动项目,依托学校科研平台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实验、成果转化等劳动[2]。

(三)实施多元化:打造 “课堂 + 校园 + 社会 + 网络” 的实施平台

课堂主渠道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如在 “材料力学” 课程中增加 “材料加工劳动实践” 环节,同时开设劳动教育选修课(如 “传统工艺制作”“志愿服务管理” 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校园实践场利用校园资源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如高校农场、创客空间、实验室开放平台等),学生可通过申请 “劳动实践岗” 参与校园管理与服务(如图书馆图书整理、校园环境维护等),将劳动融入日常生活;社会大课堂与企业、社区、乡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劳动教育基地,例如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开展 “企业实践劳动” 让学生参与产品研发、生产管理,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合作组织学生开展 “乡村支教”“农业技术推广”等劳动;网络新空间搭建线上劳动教育平台,发布劳动实践案例、组织线上劳动技能竞赛、开展劳动话题讨论,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危险劳动场景(如矿山开采、化工实验),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安全劳动知识。

(四)评价立体化:建立 “过程 + 结果 + 发展” 的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如参与态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通过劳动日志、小组互评、教师观察记录等方式进行评估;结果性评价侧重劳动成果的质量,如实践报告、科研成果、服务成效等,由专业教师、实践单位共同评定;发展性评价跟踪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建立 “劳动素养档案” 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劳动表现与成长,作为综合评价、评奖评优的参考依据,且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同学、实践单位、社会机构等,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校本化重构的实践策略

(一)立足学校特色,明确劳动教育定位

高校需结合自身优势学科、地域资源和办学历史,确定劳动教育的特色方向,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立足农林特色,构建 “田间劳动 + 科研实践 + 乡村服务” 的劳动教育体系,组织学生参与农田耕作、农作物育种实验、乡村振兴调研等劳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产业优势,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合作,开设 “企业实践劳动” 课程,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培养工匠精神;中央美术学院发挥艺术特长,开展 “传统工艺传承” 劳动项目,学生深入非遗产地学习木雕、陶艺等技艺,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创新。

(二)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课程融合方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劳动教育学分要求,将劳动实践作为专业课程的必要环节,如临床医学专业将 “社区义诊”作为 “全科医学” 课程的实践内容,师范类专业将 “教育实习劳动”作为 “教育学原理” 课程的考核部分;项目融合依托科研项目开展劳动教育,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实验操作、数据采集、成果转化等劳动过程中提升专业能力,例如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参与 “城市垃圾分类处理” 研究项目,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方案设计等劳动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师资融合组建 “专业教师 + 劳动教育导师”的教学团队,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劳动教育导师负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研讨,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能力[3]。

(三)完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组织保障上,成立由校领导牵头,教务处、学生处、各学院、团委等部门参与的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重构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资源保障方面,加大对劳动教育的经费投入,用于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劳动材料采购、师资培训等,同时配备专职劳动教育教师,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劳模等担任校外劳动导师,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制度保障上,制定《劳动教育课程管理办法》《劳动学分认定标准》等制度,规范劳动教育的实施与评价,并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与优化。

结语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本校特色化重塑,实为一套系统的工作项目,需高校凭借自身特性,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层面开展全方位的创新工作,核心是冲破劳动教育跟专业教育、校园生活、社会发展的隔阂,令劳动教育切实成为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核心路径。经由明晰办学方向、强化产教结合、搭建实操平台、健全保障体系,高校能建设起各有千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非仅培育学生劳动能力,还铸就其劳动意志,为造就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夯实基础,跟着教育改革深化,劳动教育校本化实践会不断得以充实,给高校落实“五育并举”供给更灵动范例。

参考文献

[1] 杜海坚 . 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探索 [J]. 教育前沿探索,2024 (7): 55 - 58.

[2] 傅尔羽 . 初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 [J]. 基础教育创新,2023 (15): 42 - 45.

[3] 江晓道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J]. 教学研究与实践,2024 (9): 62 - 65.

作者简介:宋淑艳(1975.11-)女,汉族,天津市蓟州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土壤农业化学,环境化学分析

课题项目:天津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新定位与课程体系构建

项目编号:2023-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