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机制研究
王靖宇 苏文淋
北京物资学院会计学院 北京 101149
一、研究背景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工具。我国政府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 AI 在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现代化。特别是在 OBE 教学理念的导向下,财务管理学作为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双重特征的重要学科,如何借助人工智能的优势构建“理论—案例—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时期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当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在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领域存在的问题,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阐述人工智能赋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机制,最后基于主要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分析,为构建起人工智能的优势—人工智能的应用—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之间的逻辑关系框架提供依据,同时为提高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二、当前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本部分的重点内容在于分析当前应用型高校对于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试图通过对主要问题的识别,为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提供方向。总体而言,应用型高校对于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课程内容更新与应用场景发展贴合不紧密。当前财务管理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虽然不断更新,但仍滞后于企业实践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相关财务管理知识之后,难以很快适应后续工作的需要,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当前的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场景之间的不匹配。所谓应用场景,是指将知识或才能进行具体实践并进行延展的环境,当前数字经济不断催生新业态、人工智能不断解放传统工作模式的情况下,财务管理教材中的案例虽经过多次更新,但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案例较少,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对于学生更好地、更有创造性地运用财务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造成了障碍。另一方面,知识应用场景的滞后与固化,不利于知识与工作岗位需求之间的深度融合。
第二,授课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互动性相对不足。师生互动是课堂组织形式的重要表现,有利于激发课堂活力,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但当前财务管理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单向完成知识输出,与学生的互动性相对薄弱。这一问题可能会制约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深度,同时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于财务管理知识学习的热情。对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较多,在相对有限的课时中完成相对较多的内容讲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而讲师讲授相对于课堂互动,有利于提高课程进度。除上述原因外,导致财务管理课堂互动较少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互动素材的缺失。加强课堂互动,需要带有互动属性的案例、习题等素材,但传统教材在这方面的设计比较薄弱,制约了课堂互动发挥的空间。
第三,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缩小学生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的鸿沟。但当前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主要以理论传播为主,实践性相对较弱,导致学生对于相关理论、公式的运用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存在一定障碍。此外,当前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属性主要是以课堂、课后的计算分析题为主,其相对于工作岗位所需的财务分析等环境构造不足。
三、人工智能赋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机制分析
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分析能力,相对于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人工智能的这些优势有利于克服当前应用型高校在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的潜在问题,促进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本部分将重点分析人工智能的优势以及人工智能优化财务管
理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
(一)优化财务管理的应用场景
专业知识与应用场景之间的内在矛盾导致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人工智能的内在优势有利于弥补这一问题。具体而言,第一,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信息搜集和信息存储能力,能够有效搜集企业界中最新的应用场景,并实现对企业最新应用场景的更新与持续跟踪。第二,人工智能内置的智能分析能力,可以有效识别人工智能所搜集的应用场景与理论知识的贴合程度,更好地增强应用场景服务于理论知识的能力。第三,人工智能可以构建起理论知识与应用场景之间的运用桥梁。某些先进应用场景可能对学生知识的运用造成挑战,导致学生不敢于或不愿意运用知识服务于新的应用场景,从而制约了理论知识与应用场景之间的深度融合。而人工智能则基于知识的获取与转化功能,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辅导,逐步引导学生在更加丰富、更加前沿的应用场景中学习理论知识。
(二)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拓展传统教材边界
传统教材主要以纸质的、理论化的知识为主体,其中的不足之处在于限制了教师教学形式的拓展,同时也弱化了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属性。而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拓展传统教材的边界,促进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第一,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调动多媒体,丰富课堂形式,补充传统教材内容单一化的问题。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传统多媒体形式中的音频、视频等形式,还可以基于互动式交流等途径进一步拓展传统教材的边界,在更加丰富的形式中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第二,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引入更加鲜活的案例,增强理论知识的训练度、实践性等特征。人工智能技术基于海量的数据基础、开放的资源边界,可以有效获取并扩充教学案例,为丰富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实践属性提供助力。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有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课程发展的融合。一是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复合型师资是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人力资源基础,但当前应用型高校的“双师型”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因此应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此为基础,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合理走向课堂。二是优化教材建设。在传统的纸质教材的基础上,逐步衍生出电子化教材,相对于纸质教材,电子教材能够对相关案例内容进行实时更新,有利于增强授课辅助内容的动态性。
第二,探索制定人工智能技术服务课程建设的制度框架。人工智能技术存在诸多优势,但也可能造成学生思考惰性等潜在风险,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度框架,合理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运用。
第三,不断充实人工智能的数据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展示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重要原因在于其具备强大的数据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功能,财务管理教学团队应不断充实人工智能的“数据池”,使其不断有能力更新应用场景和实践案例,更好地服务于财务管理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姜茜 . 基于超星平台翻转课堂的财务管理综合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5(6):118-120+157. .
[2] 袁智慧 . 全流程“四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基于“财务管理”课程思考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5(12):157-161.
* 本文受到物资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的机制研究”的资助 项目编号:PX-342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