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张佳美 蒋晶娟 耿辰昊 刘舒婷

贺州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 542899

数字文化产业凭借自身强大的活力和创新性,已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经济转型、文化传承、社会结构变革以及生态保护需求日益凸显的当下,数字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深入研究数字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对于促进乡村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社会和谐以及生态宜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

(一)经济层面

当前,数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重构乡村经济生态的核心动力,它彻底改变了乡村文化资源的流通方式,使文化内容能够精准触达目标消费群体。例如,利用短视频平台的“工艺解构 + 大师 IP”模式,东阳木雕艺人通过 360 度全景直播展示雕刻过程,将原本封闭的师徒传承变为开放的知识共享场景,既保留了技艺的神秘感,又增强了消费者的参与体验,使产品溢价率大大提升 [1]。同时,数字文化产业运用技术渗透与场景融合催生出三类乡村新业态,包括乡村文旅融合、乡村数字文创以及沉浸式体验,这些新业态能够延长与提升价值链使乡村经济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

(二)文化层面

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在于构建文化记忆的传承体系,激活文化基因的创新机制。数字文化产业通过全要素采集、结构化存储与沉浸式呈现,为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如数字技术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多光谱成像、动作捕捉等手段,可为福建土楼建筑群构建数字孪生体,为后续修缮提供“数字蓝图”,实现文化的永久保存。同时,数字文化产业通过数字化的再创作与传播实现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如景德镇陶瓷产业利用 StyleGAN 算法分析明代青花瓷纹样特征,生成符合 Z 世代审美的“赛博青花”系列图案,应用于手机壳、潮玩等载体,单品溢价率大大提升,更为传统美学开辟出当代阐释空间,也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并热爱本土文化,解决了文化传承的“断层”问题。

(三)社会层面

数字文化产业打破了传统乡村产业对劳动力的“空间囚笼”,远程办公、云端协作等新模式使乡村成为“数字游民”的理想栖居地,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大学生、返乡创业者回到乡村,返乡人才同样也推动着乡村技术的普及,缓解了乡村“空心化”问题。同时,数字文化产业还打破了城乡之间的“信息势差”,缩小了数字鸿沟,提升了乡村社会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2]。此外,区块链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村民能够更便捷地参与公共事务、监督村务,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四)生态层面

数字文化产业凭借其智力密集、技术驱动与文化赋能的复合特征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核心目标形相契合。以敦煌莫高窟的“数字供养人”为例,利用高精度数字化采集与虚拟现实技术,将洞窟壁画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资产,使实体洞窟的日均参观量从 8000 人次降至 2000 人次,碳减排量达 42 吨 / 年。同时,数字文化产业也为乡村生态保护提供了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与地面传感器组成“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实现对乡村生态系统的动态感知,可结合气象数据预测花期,精准调控灌溉与施肥量,农药的使用量大大减少。

二、数字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现状与挑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在助推乡村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取得了显著成效。

1. 数字平台赋能乡村文化产品传播与变现

当下,以数字平台(如短视频、直播、电商)已成为乡村文化产品开拓市场、走向消费者的重要途径 [3]。抖音、快手、淘宝直播等采用“乡村 + 直播”的新模式把乡村地区的非遗项目、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风味独特的地方美食等丰富的文化资源直接呈现在广大消费者面前,如贵州的苗绣、云南的银器、陕西的剪纸等传统工艺均借助短视频的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了解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了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播,同时也为乡村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4]。除此之外,乡村网红和返乡青年也凭借自身对乡村的深入了解,向网友讲述一个个鲜活的乡村故事、展示一幅幅真实的乡土风情画卷,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 数字文旅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数字技术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孕育出了一系新的业态形式,如沉浸式体验、智慧旅游以及虚拟景区等打破了传统乡村旅游的局限,为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旅游感受。部分乡村运用VR/AR 技术精心打造“云游乡村”项目,游客只需轻点鼠标或滑动屏幕便能全方位、沉浸式地领略乡村风光与人文景观[5]。比如,浙江安吉的“数字竹乡”将当地的竹林美景、竹文化特色等通过数字化技术呈现给游客;安徽黟县则打造“数字徽州”,把徽派建筑的独特韵味、古村落的历史沉淀等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类数字化建设极大地增强了旅游体验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的目光。

在乡村旅游的管理与服务方面,智能导览系统让游客更加便捷地获取景点信息,在线预订功能使游客可以提前规划行程,大数据分析技术可对游客的消费行为、游览偏好等数据的深入分析,运营者能够有针对性地优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服务质量。

3. 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

在当今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为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启了新的大门,它以高精度、全方位的方式将乡村文化遗产的每一个细节都完整地捕捉下来 [6]。其中,3D 建模技术根据数字化采集得到的数据构建出逼真的三维模型,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让人们置身于乡村文化遗产所处的历史场景之中,许多濒危的乡村文化遗产正是借助数字化采集、3D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得到了抢救性的记录和保存,避免了因消逝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除了保护与传承,数字技术还积极推动着乡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将数字动画、游戏、影视等与乡村文化相结合,赋予乡村文化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7]。数字动画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乡村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游戏则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游戏中,让玩家在娱乐的同时了解乡村文化;影视作品将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乡村文化的故事搬上大银幕,让乡村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和弘扬。

4. 政策支持与多方协同推进

当下,数字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已被置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推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政策文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 2022 年)》等都聚焦于数字技术与乡村多领域的深度交融,实现乡村的现代化转型。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号召,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支持政策,如设立了专项资金、建设产业园区、引进人才等[8]。同时,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协同配合,数字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面临挑战

尽管数字文化产业在助推乡村振兴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制约了其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1. 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

当前,乡村地区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网络覆盖不全成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痛点,即便部分乡村地区实现了网络覆盖,但带宽狭窄导致网络速度缓慢,严重影响了数字信息的传输和共享。并且,许多乡村地区使用的网络设备和信息技术性能落后,故障频发,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也配置较低,进一步限制了数字文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数字文化产业的推广和应用受到诸多限制,难以发挥出数字文化产业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

数字文化产业 蓬勃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现实情况却是既精通数字技术又深谙乡村文化的专业人才犹如凤毛麟角。一方面是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是人才引进困难。许多乡村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纷纷选择离开乡村,涌入城市,使得乡村地区的人才储备日益枯竭。与此同时,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虽然乡村地区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但由于整体环境的差距,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3. 文化资源开发同质化,缺乏特色与深度

部分地区在发展策略的制定与项目规划上暴露出盲目跟风与同质化竞争的问题,诸多乡村地区在数字文化项目的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不少乡村纷纷效仿“网红打卡地”“直播带货”等项目,忽视了对本地文化资源的深度剖析与精准定位。例如,在打造“网红打卡地”时,一些乡村只是简单搭建一些外观相似的场景,缺乏本地文化元素的,毫无特色可言。在“直播带货”方面,也是没有深入挖掘本地农产品的文化故事和地域特色,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4. 市场机制不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数字文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整体上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乡村文化产品在市场化进程中的表现较为乏力,许多乡村文化项目缺乏成熟且具有针对性的商业模式,导致项目在推进过程中方向模糊,难以找到有效的盈利渠道,不得不高度依赖政府补贴或社会捐赠来维持运营。一旦政府补贴减少或社会捐赠不足,项目就可能面临资金短缺、运营困难甚至停滞的困境。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也是制约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不仅直接侵害了原创者的经济权益,也对整个行业的创新氛围造成负面影响,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将陷入创新乏力、内容同质化的恶性循环,进一步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数字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数字化水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 5G 网络、光纤宽带等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为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政府可以推动“数字乡村”示范工程建设,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作为试点,探索适合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和路径,为其他乡村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范例和参考。同时,鼓励企业参与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条件,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以贵州龙岩市永定区为例,该地区实施的“客家文化数字展示基础工程”,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对传统建筑进行智能化改造,同时还改善了乡村的数字化环境,为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针对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在教学上涵盖乡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艺术等,还要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如数字技术应用、多媒体制作、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出既懂文化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可以实施“数字文化人才下乡”计划,由城市数字文化企业、科研机构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进行技术指导,例如在乡村文化旅游项目中,技术人员可以指导乡村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旅游体验,让城市人才与乡村本地人才共同参与项目的策划、实施和运营,促使本地人才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经验、创新理念和市场运作模式,逐步成长为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推动文化资源特色化开发,提升产业竞争力

各地乡村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禀赋,非遗、民俗、传统工艺等文化资源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利用 VR/AR 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在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开发VR 旅游项目,让游客戴上VR 设备亲身感受古村落的建筑风貌、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提高游客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还可以利用 AI 技术分析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元素,生成具有乡村特色的音乐作品,为乡村文化增添新的艺术魅力。同时,在打造独特数字文化产品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品牌建设,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打造具有独特个性和文化内涵的IP 形象,并围绕IP 形象开发一系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完善市场机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政府应制定一系列针对性强、操作性高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盗版和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同时还应开展知识产权培训、举办知识产权讲座等,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还应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园区或生态村落,以此集聚大量的数字文化企业和相关机构,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交易成本。并且,园区或村落还有助于企业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应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使 5G 网络、光纤宽带等覆盖所有乡村地区,为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同时,要不断壮大专业人才队伍,让更多既懂文化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投身于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实现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文丰安, 刘昊东. 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09): 1-11.

[2] 武心悦. 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驱动逻辑与实践路径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 2025, 36 (14): 116-118+122.

[3] 李苗苗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路径探析 [J]. 山西农经2025, (13): 36-38.

[4] 武虹瑕, 上官文慧. 数字时代农耕文化的活化与传承: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5, 25 (03): 112-118.

[5] 周建新 , 谢金苗 . 2024 年文化数字化研究——前沿热点、多元望 [J]. 烟台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38 (03): 94-11

[6] 林鸿熙, 司徒腾宽, 陈可嘉. 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福建省地级市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 2025, 55 (03): 117-130.

课 题:2025 年 广 西 高 校 大 学 生 创 新 创 业 训 练 计 划,( 项 目 编 号:S202511838086),鼓舞云教——AI 赋能下 C-STEAM 的瑶族长鼓舞活化教育体系

2025 年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511838135),数纹兴瑶— 基于数学人类学的非遗基因解码与产业扶贫创新实践

2023 年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311838022),《茶香六堡》S202311838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