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助育人的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
丘金蓉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广东肇庆 52602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公平问题的不断关注,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资助育人理念的提出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内涵和实践路径,尤其是在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群体中,资助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经济负担,更是助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探索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的过程中,积极将资助育人理念融入德育体系,提出了以资助为契机、以育人为核心的多元化德育模式。
一、资助育人理念与内涵
资助育人理念是当今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社会责任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思想,特别是在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群体中,体现了高校通过物质资助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在这一理念中,资助不仅限于物质支持,更多地强调通过资金援助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资助育人的内涵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其核心在于通过资金资助、心理辅导和教育引导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助力他们在思想品德、学术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成长。具体而言,资助育人不仅着眼于短期内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问题,更强调通过长期的教育支持,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在的实践中,资助育人理念不仅与学业发展结合,还紧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出高校德育工作从经济援助到精神教育的全方位融合。资助育人理念的实施,要求高校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还要通过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1]。
二、基于资助育人的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策略
(一)将资助育人理念融入德育工作体系
将资助育人理念融入德育工作体系是高校德育创新的关键步骤。以为例,该校深刻认识到资助不仅是解决经济困难的手段,更是提升学生德育水平的重要途径。资助育人理念的融入首先体现在通过物质资助为学生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建立起全方位的心理疏导与价值观引导机制。注重将资助工作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素养提升相结合,形成了资助、德育和心理辅导相辅相成的工作体系。通过定期举办资助育人主题讲座和座谈会,学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自我管理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设立了“资助育人导师”,为接受资助的学生提供定期辅导,帮助他们在经济资助的支持下,增强自信,克服心理压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德育工作体系中,资助育人的理念通过课程、活动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得以有效推进,使学生不仅获得物质上的帮助,更通过思想上的引导获得精神上的升华,从而促进了其全面素质的提升。此外,还通过建立学生资助档案,追踪资助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需求,使德育工作更加精准与个性化,实现了德育工作与资助工作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整体教育效果[2]。
(二)改进德育课程与资助活动的协同设计
改进德育课程与资助活动的协同设计,是实现资助育人理念的又一关键环节。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力求通过将德育课程与资助活动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成长平台。首先,学校根据资助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与资助主题相关的德育课程,围绕“感恩、自立、责任”三个核心主题展开,帮助学生在物质援助之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目标。比如,在“责任与担当”专题讲座中,学校邀请社会优秀人士与学长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强调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克服自卑心理,保持奋斗精神。通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学生不仅获得了理论知识,还能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深刻体会到资助背后的社会责任感与个人责任。其次,学校还通过丰富的资助活动,强化学生对资助的感恩意识,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回报社会。例如,组织了“资助育人志愿服务”活动,鼓励资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贫困山区的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贡献中成长,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这种活动的设计不仅与德育课程相辅相成,还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社会视野和人文关怀能力。此外,学校还探索建立了“资助与德育双向反馈机制”,通过课后反思与评估,及时发现课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德育课程与资助活动的协同设计,确保两者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上的高度契合。
(三)高效的资助育人平台建设
高效的资助育人平台建设是推动资助育人理念深入实施的重要保障。在资助育人平台的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信息化与服务化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全覆盖的资助育人平台,既满足了学生资助需求,又促进了他们的德育发展。平台的建设首先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集资助申请、审核、发放及跟踪服务为一体的资助管理系统,确保每一位需要资助的学生都能便捷、透明地获取资助资源。该系统不仅实现了资助申请与管理的数字化,还通过数据分析实时跟踪学生的资助情况,为学校及时调整资助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平台通过整合德育、心理辅导、学业指导等功能模块,将学生的资助情况与他们的德育、心理状态、学业成绩等进行关联,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育人支持系统。例如,学生在申请资助时,系统会自动推荐与其资助背景相关的德育课程与心理辅导资源,使得资助工作不仅限于资金支持,还能在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此外,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资助育人活动,如资助学生分享会、资助成长论坛等,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升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活动,学校不仅向资助学生传递了社会关怀,也为其未来的社会发展和职业规划奠定了基础。高效的资助育人平台建设有效促进了学校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实现资助育人与德育工作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资助育人模式创新中的实践,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将资助育人理念融入德育工作体系、改进德育课程与资助活动的协同设计,以及构建高效的资助育人平台,学校不仅有效解决了学生的经济困难,还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罗春艳 .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的高校资助育人与“五育”融合的路径研究 [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5,44(07):58-64.
[2] 何奕阳 , 吴达慧 . 高校资助育人“四扶四展”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J]. 文教资料 ,2024,(24):183-185.
[3] 轩静文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的价值意蕴与路径研究 [J]. 职业教育 ,2024,23(25):46-48+64.
作者简介:丘金蓉(1994 年 8 月),女,汉族,广西玉林人,本科学历,初级职称,工作及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改革。
课题信息:2024 年学生资助工作课题青年项目《基于资助育人的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一一以为例》,课题编号:GDGSZZZXQ2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