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全面推行“首课思政负责制”做好立德树人大文章

作者

曹广秋

宁阳县东庄镇崔解明德小学 271415

引言

立足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学科核心素养对教学工作的导向作用和重要性也在不断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师教学观念也要作出积极改变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教学标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求,为培育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扎实基础。立德树人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方法和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积极探索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策略,促进学科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同时,进一步带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学生德育、智育均衡发展。

一、“首课思政”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同向同行

“首课思政负责制”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着天然的内在统一性,以及目标的一致性其一,育人目标达成了高度的统一,这两者的最终目标均为培育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养,且怀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道德与法治》教材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维度的学习内容做了系统设计,为“首课思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库以及价值锚点。其次在内容方面呈现出相辅相成的态势,“首课思政”具备短小精悍且形式灵活特点,刚好能够对固定教材在时效性及针对性方面存在的滞后状况予以弥补,教师能够借助“首课5 分钟”这一时间段,把教材当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同最新的时政新闻、社会楷模的先进事迹等加以结合,促使教材里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动态的、充满温度的、能够切实感知的生活实践场景,从而让思政教育更富有时代气息和吸引力。最后,方式上相互促进。《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大力倡导活动型教学模式,着重强调让学生于体验以及探究的过程当中开展学习活动“首课思政”,能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予以借鉴,选取故事讲述、微视频展示、情景剧表演、话题讨论交流、诗歌朗诵等多种多样、丰富多元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以此破除传统思政教育给人留下的刻板、单一的印象达成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育人的良好效果。

二、“首课思政”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深度挖掘教材,找准思政融合“切入点”

教师应当对《道德与法治》教材展开深入钻研对各单元、各课时里的思政元素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进而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思政教育蓝图,教材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拥有能够敏锐识别思政元素的能力,在一年级的《幸福一家人》单元当中,可以融入“感恩父母”这一主题,借助让学生分享亲情故事或者引导他们回忆父母那些令自己感动不已的细节等方式,把教材中“爱家人”切实转化为学生内心真实而深切的情感体验。在四年级开展《我们的学校》这一单元教学时,能够与“文明礼仪”的主题相互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针对班级里面所呈现出的文明行为给予积极且具有正面意义点评,或针对校园里出现的各类现象展开引导性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原本抽象礼仪规范转变成为具体可操作的行为指引。在五年级进行《人类世界 美好未来》单元教学时,则可以与全球性的议题建立起链接关系,例如像气候变化、和平与发展这类具有广泛影响的议题,以此引导学生去深入探讨中国在全球事务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应当承担的责任,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二)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首课5 分钟”精品时光

舍弃说教方式,着重启发引导,教师应当以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为基础,把极为珍贵的首“首课5 分钟”塑造成为学生期待、愿意参与的“优质时刻”,这就需要教师用心规划一系列小型化、成系列、充满趣味并具备教育价值的活动单元。

① 故事汇:需精心挑选那些能够深深触动心灵的英雄模范、时代楷模的典型事迹,亦或是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借助饱含感染力的生动讲述来传播正能量。 ② 新闻窗:规定教师运用儿童化的表达方式,解读我国在航天探索、深海探测等相关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③ 诵经典:挑选篇幅短小、韵律优美、易于诵读的诗词经典篇章或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通过诵读与赏析去感受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④ 辩论台:挑选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道德两难状况引领进行简短的探讨,培育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 ⑤ 点赞台:对班级里的好人好事予以公开赞扬详尽描述受到表扬的具体行为,营造出一种倡导美德的优良氛围这些模式相互更替运用,维持首课的新鲜感觉,达成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育人成效。

(三)提升教师素养,夯实“第一责任人”根基

作为制度执行者及首要责任承担者,教师所具备的政治理论素养、德育敏锐感知能力、教学设计本领,会直接对首课的实际成效产生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对教师开展具备系统性且常态化的培训,让教师更为深入地领会党的创新性理论及国家的重大政策方针,以此保障思政教育在政治方向与价值导向上的正确性。教师应当成为具备敏锐洞察力的“有心人”,以育人的敏锐意识来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高度关注社会当下的热点问题,深入了解学生内心的思想动态情况,并且能够把这些素材巧妙转化成五分钟精彩授课内容,教师不单单要专注于知识的传授,更需担当起思想的引领者以及品格的塑造者这一重要角色,勇敢承担起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精益求精地提升教学技艺,把首课思政当作展现自身教育智慧以及教育情怀的关键舞台。

(四)构建协同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大格局”

首课思政负责制作为面向所有教师的一项共同责任,是搭建“大思政”格局的一个关键举措,在学校这一层面,有必要强化顶层的规划以及机制的构建,要创建定期的集体备课制度,破除学科之间的界限,召集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探讨首课思政的主题规划、资源挖掘与教学手段,打造一个方便且高效的资源共享平台,收集并分享优质的首课实例、视频材料、图文素材等,以此减轻教师备课的压力,达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经过举办诸如“优秀首课案例”评选、示范课观摩、专题讲座这类活动,树立起具有代表性的典范,推广成功的经验做法,积极激发教职人员参与其中的热忱,倡导数学、体育、艺术、科学等学科教师,依据各自学科特性深入挖掘本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及育人价值,并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首课教学进程之中,以此构建起“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全方位育人模式,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结束语

在新时代,把“首课思政负责制”在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推行,并把它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度融合,这是强化立德树人工作的一次具有创新特质和实践意义的尝试,它宛如清晨天际洒下的第一缕阳光,能够穿透孩子们的心灵空间,引领他们开启正确人生的第一步。要让这项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开展,需要众多教育工作者始终如一地投入情感、付出精力、运用智慧去不断摸索和实践,最终把立德树人这篇既广阔又深邃的教育篇章书写精彩。

参考文献

[1] 季云 . 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研究 [J].求知导刊 ,2025,(21):116-118.

[2] 陆燕燕 .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德育渗透策略[J]. 智力 ,2025,(10):60-62.

注 : 本文系山东省宁阳县县级课题“首课思政负责制”育人成效探索与研究 ( 课题编号 :NJXZX25085)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