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数字化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与探索

作者

姜娥 朱秋霞 龚素芬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随州

一、教育数字化对教师要求

教育数字化本质是人机协同,需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作为转型关键[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持续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数字素养培养,到 2035 年实现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常态化 [3]。教师的数字素养培养,主要围绕着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五个维度实施。既需要学校完善对教师的数字素养培训体系及平台,提供给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途径与机会。也需要教师主动学习及实践,强化自身的数字素养水平。[2]

二、数字化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数字化硬软件资源匮乏,限制教师教学团队建设

数字化硬软件资源是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保障,无论是教师开展数字化的教研工作,还是参与智慧课堂教学,或是运用数字技术平台带来学生参与技能实训,均需要数字化硬软件资源的支撑。但是,由于数字化硬软件资源的类型多元、建设成本高等,许多高校因资金与能力限制,在数字化硬软件资源建设上仍存在不足或劣势。由此一来,便导致学校的机电一体化教师教学团队参与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训及实战时,缺乏硬性条件支撑。典型体现如:机电一体化教师教学团队开展数字化的教学实验时,多是围绕着多媒体设备、电子教材等开展,由于缺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远程教学系统等设备资源支持,导致他们在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平台等赋能下专业教育实验不足。

(二)教师能力发展途径单一,缺少外部培训资源介入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的机体一体化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在于通过学校内部平台、外部资源及教师自身学习等,不断强化教师自身的数字素养与专业本领。但以目前高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普遍情况来看,大多习惯于传统的内部培训形式,如:学校定期启动数字化教育教学的课题、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数字化教育教学研讨实验及培训学习。部分高校也为教师提供个人的自主学习平台。但是,外部培训资源与平台的介入有限,教师团队缺乏走出校门,前往其他院校或合作单位、培训平台等进行进修学习。

(三)教师数字素养指标失衡,数字化意识与责任缺失

教师的数字素养既包括数字化应用能力、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也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社会责任。但是,由于传统的应试化教育理念及功利性思维影响,许多高校的机体一体化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在数字素养提升时,存在重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及专业发展,轻数字化意识、数字社会责任的情况。部分教师仅将数字技术视为传统工具,未能充分理解其本质、功能及发展趋势,导致技术应用表面化。而且,部分教师对数字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认识不足,缺乏主动维护网络环境健康的责任感。甚至教师在数字化活动中未能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存在网络行为失当、数字产品滥用等问题。

三、数字化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建设路径探索

(一)完善数字化硬软件资源,开展专题化数字应用培训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前提是学校具备完善的数字化硬软件资源。学校应提供给教师团队参与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数字化应用的平台及系统设施。如,学校积极借助当地的教育数字化政策,通过专项资金筹集与设置的方式,成立起支持教师教学团队开展数字化教育实验与培训的专项资源款项。并积极购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电子课件、智慧云课堂系统等硬软件资源,对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研室、实训室及课堂进行硬软件系统升级与改造。完善数字化硬软件资源基础上,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开展“专题式”数字应用培训与实验。如:以“人工智能 + 教育”为专题,依托于学校建立起的人工智能系统,开展专项的“人工智能 + 专业教学”的研讨活动、教学实验。教师团队既要围绕着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数字技术伦理、技术机制、技术应用规范等学习,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理论知识、数字社会责任等。也要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和实践场所,提供硬件设备和资金保障,支持教师动手操作,提升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本领,强化数字技术技能实战水平及数字化应用本领。

(三)重视数字素养全面提升,积极建设素养型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主体,其数字素养直接决定教育质量和效果。通过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可以优化教学模式,实现人机协同教学,推动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对此,高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时,需要始终围绕着教师的数字素养培养开展,重视教师的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维度全面发展。如,从教师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入手,将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列入职业素养培训的重点模块。教师团队进行日常的职业能力培训或实操演练时,突出数字素养全面、均衡发展的原则。并结合教师发展的时代要求,制定教师智能素养标准、数字能力框架,建立分类分级能力体系。由教师团队的负责人、二级学院院长及系主任等做好对教师团队成员的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素质指标检测、评价工作。以此推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教学团队成员从传统知识型教师转变为数字素养为先导的素养型教师。

四、结语

总之,教育数字化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推动者,教师的数字素养直接决定着教育数字化战略的结果与去向,反映着教育数字化的推进效果。对此,强教必先强师。高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教学团队需主动加强对教育数字化的认识与重视,关注教师自身的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素质全面发展。教师教学团队具体建设时,通过重点解决当前学校的数字化硬软件资源短缺、数字素养指标失衡及教师能力培训途径单一等问题,采取合理对策,促进教师团队的每位成员掌握相关的数字技术知识和数字技能,提升数字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印发 《" 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22(2):4.

[2] 智慧教育元年将开启教育变革无限可能 [J]. 中国教育网络 ,2024(12):1-2.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9):24-24.

作者简介:

1. 姜娥(1983.01)女大学本科,副教授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 朱秋霞(1979.10)女大学本科,副教授电子信息、自动化控制3. 龚素芬(1983.08)女大学本科,讲师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论文下面要注:本文系 2023 年度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学研究课题“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编号:ZJGB202304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