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与绿色农业技术的融合发展研究
隋向阳
栖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山东栖霞 265300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耕地资源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现实问题,倒逼农业生产方式向环境友好型转型。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目标下,将绿色农业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体系。近年来,节水灌溉、有机肥料替代、生物防治、精准农业等绿色技术逐步推广,但技术碎片化应用与农业系统整体绿色转型之间仍存在脱节现象。如何系统性整合技术要素与生产体系,打破技术推广瓶颈,实现绿色理念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耦合,成为当前农业领域亟待解决的核心议题。
一、绿色农业与绿色农业技术的融合发展的价值分析
(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承载力
关键在于建立资源流动的智能调控体系,通过部署土壤墒情传感器与气象站联网设备,实时生成作物需水需肥模型,驱动灌溉系统按需精准供给,配合沼液膜分离技术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液态有机肥,实现氮磷养分的闭环循环;同时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结合深松机械改善犁底层结构,双管齐下缓解地力衰退趋势,使单位面积耕地在减少 30% 化肥投入条件下仍维持产量基准,显著降低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强度,为耕地休养生息创造弹性空间。
(二)降低环境污染与农产品安全风险
核心在于构建源头阻断—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三级防护网,推广无人机精准喷施生物农药技术减少药剂飘移,利用性诱剂、杀虫灯等物理防控手段替代化学杀虫剂,配套建设田间生态沟渠系统吸附径流污染物;同步实施农产品产地环境分级管理,对重金属污染区强制推行低积累作物种植与钝化剂修复技术,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快速检测网络,通过酶联免疫法批量筛查农产品农残指标,形成污染防控与质量监管的双重保障机制,使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下降幅度突破 40% 阈值 [1]。
(三)增强农业系统气候适应能力
重点开发基于气候情景模拟的适应性技术包,针对干旱区推广覆膜保墒与微集雨种植模式,在洪涝多发带配置农田水位智能调控系统,结合短生育期作物品种规避灾害窗口期;利用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站构建干旱洪涝预警平台,提前 72 小时向农户推送防护措施建议,配套开发抗逆作物品种快速审定通道,使新品种推广周期压缩至 2 年内;在设施农业领域推广光伏驱动温湿度联控技术,极端高温时自动启动雾化降温系统,确保生产系统在气候波动中的动态稳定性。
(四)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与价值链延伸
需激活技术赋能的乘数效应,利用 GIS 技术设计农田生态景观廊道,在稻田区构建“油菜花—水稻—彩稻”季相更替的观光农业带,通过 VR 导览系统提升游客沉浸式体验;开发农业碳汇监测终端设备,自动采集秸秆还田量、化肥减施率等数据并生成碳信用凭证,对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获取额外收益;建设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将果渣转化为生物基材料延伸至包装制造业,形成“农业生产—生态服务—工业原料”的跨界价值链,使单位土地经济产出提升3 倍以上。
二、绿色农业与绿色农业技术的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技术集成应用过程中的系统适配性不足
绿色农业技术的实际落地常受限于现有农田基础设施与传统农艺体系的兼容障碍,典型情况表现为单项技术虽具备独立功能优势,但在缺乏标准化接口与数据互通协议的前提下,很难与其他技术模块形成协同运作;智能化设备在复杂田间场景下遭遇信号传输不稳定、电力供应不连续等基础设施短板,迫使相关工作人员被动采取技术降级方案;农业数据采集终端规格不一导致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气象监测数据与土壤墒情参数分属不同管理平台难以交叉分析,进而影响农事决策模型的精准输出;部分自动化装备的操作逻辑未能适配区域性耕作习惯,需要结合地方经验反复调整参数阈值才能发挥预期效果,显著增加技术融合的时间成本与调试难度。
(二)经济维度的推广性存在根本性制约
绿色农业技术前期的固定资产投入远超普通农户承受范围,智能灌溉系统单套设备采购成本可占小型农场年均利润的百分之四十以上,配套的数字化管理平台还需支付持续性订阅费用;技术使用环节的隐性支出未被充分测算,无人机植保需支付空域申请费用,生物制剂较化学农药单次施用成本高出三倍却需增加施用频次,导致实际收益周期比理论模型延长两到三年;金融机构针对绿色农业的专项信贷产品仍停留在抵押担保传统模式,而技术设备难以作为有效抵押物,涉农保险尚未覆盖技术应用失败导致的减产风险;农产品优质优价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消费者对绿色认证农产品的支付溢价仅比普通产品高出百分之十五,难以覆盖生产端增加的技术成本投入。
(三)农技推广体系的适应性支撑机制滞后
县级以下农技服务站点普遍缺乏同时掌握信息技术与农艺知识的复合型推广人员,现有培训内容侧重单一作物栽培技术,对智慧农业装备的故障排除与数据解析能力几乎空白;技术验证环节存在严重地域断链现象,省级科研机构的实验数据多在标准化试验田产生,当技术下沉至多地貌混合作业区时,水土保持参数与作物生理响应模型出现系统性偏差却无快速校正方案;技术更新流程存在官僚程序冗余现象,某型蚯蚓粪有机肥生产技术虽已在多个民营农场验证成功,但纳入政府补贴目录仍需经过六年区域试验周期,导致适用技术错过最佳推广窗口期;跨部门协作机制运转不畅,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由工信部门管理,而绿色技术认证权限归属农业农村部门,政策实施错位导致兼容生物防治功能的农机无法享受补贴。
(四)生产主体认知与操作能力存在结构性断层
个体农户普遍对绿色技术的理解停留在物理设备层面,容易忽略背后配套的生态调控原则,在安装智能虫情测报灯后仍延续化学农药定期喷洒习惯,致使技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全失效;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化经营主体虽具备技术采购实力,但实际管理者多为工商资本背景人员,对作物生理需水临界期、天敌昆虫协同控制等核心农时节点缺乏感知能力,常依据工业管理思维强制设定操作流程;传统农技人才知识结构更新缓慢,对于基于多光谱分析的变量施肥技术,部分基层农艺师仍坚持叶面观察诊断法进行校准,导致技术执行标准出现双重体系冲突;生产者风险管理意识普遍薄弱,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后未同步配备备用井系统,在遭遇持续高温干旱时因单一技术系统故障导致绝收事故频发。
三、绿色农业与绿色农业技术的融合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区域性技术集成推广平台
需重点突破技术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问题,依托省级农科院联合地方试验站,建立土壤数据库、气候模型和作物生长图谱的动态分析系统,将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核心技术拆解为模块化单元,支持不同规模经营主体按需组合应用。田间示范站点应选择典型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作为载体,设置对照试验区直观展示技术效果,同步开发移动端应用提供远程诊断服务,由县级农技人员定期采集应用反馈数据,形成“需求研判—技术优化—迭代推广”的闭环机制,尤其注重解决山地、丘陵等特殊地形区域的设备适配问题,确保技术普惠性。推广平台需强化动态数据挖掘能力,基于不同种植季的生产反馈持续优化设备参数配置逻辑,例如针对喀斯特地貌区渗漏率高的特性开发低流量灌溉模块,结合当地抗性作物种质资源评价结果输出定制化种植策略;建立跨县域的技术服务响应网络,对突发性病虫害或气象灾害启动邻近区域专家联合诊断机制,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农情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真实性与可溯性,最大限度降低技术推广过程中的试错成本。
(二)完善绿色生产政策激励与约束机制
政策设计关键在于形成可量化的生态评估体系,建议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农田水土保持率、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核心指标进行年度监测,将监测结果转化为生态积分,直接关联到农机购置补贴、信贷利率优惠等实质性扶持政策。同时建立县域农业生产资料智能监管平台,对农药化肥销售实行“实名登记—用量预警—超标锁卡”全流程管控,探索设立绿色转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对因技术转换周期导致减产的主体给予过渡性保障,消除生产主体后顾之忧,实现政策刚性约束与柔性激励的有机统一。通过政策杠杆撬动市场资本参与农业绿色转型,同时严格约束监管数据造假行为,对虚报生态指标的主体取消三年政策扶持资格并纳入农业信用黑名单管理。
(三)强化基层技术应用能力建设
核心在于构建分层次、可持续的乡土人才培育网络,由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统筹编写图文并茂的绿色技术操作手册,地市级单位组织农企技术代表与种植能手成立“田间讲师团”,采用“1 名专家 +10 个示范户 +100 个跟学户”的辐射式培训模式,重点培训物联网设备维护、有机肥堆制工艺等实操技能。每年在农闲期组织跨县域的生态农业观摩交流,设立绿色技术应用星级评定制度,对考核达标的技术骨干给予项目申报优先权,通过身份认同激发其传帮带积极性,逐步形成自我造血的技术扩散生态。
(四)推动产业链绿色标准协同认证
实施重点在于打通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壁垒,联合行业协会制定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的绿色评价团体标准,要求生产基地安装环境传感器实时上传生态数据,加工企业配置区块链溯源节点记录工艺参数,终端销售端通过统一API 接口实现信息互联。建议大型商超设立绿色农产品智能货柜,扫描产品二维码即可展示碳足迹和水资源消耗数据,政府牵头搭建绿色认证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对采购商实行信用积分累积制度,通过供应链倒逼机制加速绿色标准渗透,最终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自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重点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协议与权限管理机制,明确农业生产主体、加工企业、物流服务商及零售商的数据上传义务与使用边界,依托云计算平台构建多源异构数据的清洗整合模型,开发适配不同经营规模主体的轻量化数据采集终端,对中小农户提供政府补贴的简易版环境监测设备接入服务 [2]。
总结
综上所述,绿色农业与绿色农业技术的融合发展,是将生态价值内化为农业生产核心要素的系统性变革。当前实践已初步验证其在资源节约、环境改善、品质提升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但技术成本分摊机制不完善、小农户参与动力不足、跨部门协同壁垒等问题仍需突破。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绿色技术与数字技术的交叉融合,如利用物联网实现农田生态实时监测,依托区块链强化绿色供应链透明度,通过人工智能优化资源调度模型。同时,应深化绿色农业与碳交易市场的衔接研究,探索农业碳汇价值转化路径,使生态效益切实转化为经济收益,最终形成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市场驱动、主体参与的多元协同发展格局,为全球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秀凤. 浅析绿色种植技术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J]. 农业科技创新 , 2025, (15): 18-20.
[2] 王玉鹏, 王允开, 李洪杰, 等.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及发展建议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25, (02): 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