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的路径探索
孙欣鑫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431
一、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与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的双重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挑战与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被郑重提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战略决策不仅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更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独特而鲜明的生态维度。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生态环境美丽中国建设如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细致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具体实践路径。
二、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内涵
美丽中国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其核心目标在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理念毅然突破了传统现代化模式中“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着重强调在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推动发展。美丽中国建设包含三个基本维度: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和生活方式的文明进步。
从理论渊源看,美丽中国建设既深入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又充分借鉴了国际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这一理论着重强调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将良好生态环境视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三、美丽中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一)制度创新: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实的制度保障。近年来,中国积极建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划定,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和红线,为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供了有力支撑;环境质量底线制度的实施,确保了环境质量不下降,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资源利用上线制度的推行,合理规划和控制资源利用,促进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制度的建立,严格规范了建设项目准入,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等创新性制度安排的实施,明确了各级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形成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工作格局。这些制度创新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制度活力。
(二)技术创新: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技术创新是美丽中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关键动力。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3 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 14.5 亿千瓦(国家能源局,2024),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9.6% ,首次超过火电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持续快速增长,风电装机容量也位居世界前列。此外,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率达85% 以上(生态环境部,2024),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8% ,绿色制造体系加速形成。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有效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了碳排放。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 958.7 万辆和 949.5 万辆,连续九年居全球首位(工信部,2024),带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规模突破500 亿元。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不仅减少了尾气排放,还推动了电池技术、充电设施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也不断涌现。高效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了工业生产和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升级,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垃圾处理技术的创新,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这种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绿色转型,正在重塑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
(三)文化创新: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
美丽中国建设不仅需要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变革,更需要文化价值观的重塑。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环保公益活动等形式,中国正在积极培育全民生态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在社会教育中,通过举办环保主题讲座、展览等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知识和技能。
形成绿色消费、低碳出行的社会风尚。绿色消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环保性能和可持续性,优先选择绿色食品、节能家电等产品。低碳出行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的比例不断提高。这种文化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支撑。
四、美丽中国建设的成效与挑战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 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86.5% ,较之前有了显著提高;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 89.4% ,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同时,中国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 24.02% ,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为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美丽中国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区域生态环境不平衡问题突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存在短板,制约了绿色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这些挑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克服的障碍。
五、结语
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通过制度、技术和文化等多维创新,中国正在探索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现代化新路。未来,应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将美丽中国建设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四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2] 生态环境部 .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 )[R]. 北京 :
生态环境部 ,2023.
[3]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中国生态文明
战略与行动 [M]. 内罗毕 :UNEP,2016.
[4] 王毅等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M]. 北京 : 科学出
版社 ,2020.
[5] World Bank. Inclusive Green Growth:The Pathwa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12.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 中国绿色发展报告 2022[R]. 北京 :
中国发展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孙欣鑫(1989-),女,汉族,黑龙江,讲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教学(管理)
改革 ,项目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索,
项目编号:XJGY202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