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壤,铺就青春花路
王勇
辽宁省抚顺市第二中学 113006
一、初执班印:在" 刀尖 " 上播种希望,于细微处唤醒成长
2022 年秋,当 " 抚顺二中 2025 届二班 " 的班牌被学生们合力挂上教室门时,我站在讲台前,望着黑板上学生用粉笔写下的 " 一个人会走很快,一群人会走很远 ",突然读懂了 " 班主任 " 三个字里藏着的千钧重量。彼时学校正面临优质生源分流的挑战,有经验的同事半开玩笑说 " 这届带班如在刀尖上跳舞 ",但我看着窗外 49 张带着青涩与期待的脸庞,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些孩子的青春,容不得半点闪失。
为了尽快让学生融入集体,我在第一次班会上设计了 " 我的班级岗位梦 " 活动。让每个人在便利贴上写下想承担的班级职务时,我其实心里没底——怕他们只盯着 " 班长"" 学习委员 " 这类 " 大权在握 " 的岗位。可收上来的纸条却让我红了眼眶:有人写 " 想管暖水壶,让大家随时喝到热水 ",有人写 " 想负责窗台的绿萝,每天浇水 ",还有人写 "想记录加减分,保证公平 "。那天下午,我在班会课上宣布:" 从今天起,咱们班有三十多个 ' 芝麻官 '——花长、水长、黑板管理员、站桌监督员 ...... 把每盆花养得叶绿花繁,把每桶水换得及时妥当,就是对班级最大的贡献。"
这个做法并非凭空而来。那段时间我正在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书中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习惯,塑造人格 " 的观点给了我启发。我意识到,让学生在具体事务中承担责任,远比空洞说教更能培养集体荣誉感。后来我还特意参加了学校组织的 " 班级岗位建设工作坊 ",向资深班主任请教如何让岗位设置更贴合学生特点,最终确定的 " 芝麻官 " 制度,既覆盖了班级日常运转的每个角落,又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 " 责任坐标"。
后来这个总被各科老师提醒" 注意力不集中" 的男生,成了我们班的" 御用画师"。运动会的加油海报上,他画的猛虎带着破纸而出的力量;话剧节的舞台背景里,《雷雨》的乌云与灯光交织出恰到好处的压抑;就连教室后墙的 " 成长树 ",每片叶子上都有他画的小图案——有数学公式,有英语单词,还有同学的笑脸。这件事让我想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智能优势,教育不是把棱角磨平,而是找到让每个棱角发光的角度。那段时间我特意读了《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学着用更包容的视角看待学生的 " 与众不同 ",也渐渐明白: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集体里找到自己的 " 发光点"。
二、日常经纬:被铃声串起的成长轨迹,用温度守护青春日常
三年的班主任生涯,像被无数个铃声串起的锦缎,每个针脚里都藏着学生们的成长密码。那些被晨光唤醒的清晨,被歌声点亮的午后,被灯火温暖的黄昏,构成了我们最珍贵的日常。
(一)晨光里的启程与律动
每天清晨 7 点半,教室的灯总会比学校规定时间提前 30 分钟亮起。最初是我提前到校开灯,两周后,我发现钥匙被悄悄放在了讲桌抽屉里——值日的学生说:" 老师,您不用总这么早来,我们能行。"
英语晨读时,靠窗的女生小琼总把单词本立在窗台上,借着天光默背。有次我路过她身边,发现她的本子上画着密密麻麻的思维导图,每个单词旁都标着联想词。后来我在班级推广了这种 " 联想记忆法 ",还特意去听了学校英语组的 " 词汇教学研讨会 ",把学到的" 词根词缀记忆法" 教给学生,晨读的效率悄悄提高了不少。
语文晨读课最是热闹。读《赤壁赋》时,全班总会自发压低声音,仿佛怕惊扰了苏子与客的夜游;读到《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 ",又会突然声调拔高,像一群少年在对命运宣战。有次语文老师笑着对我说:" 你们班晨读有 ' 灵魂 ',这是最好的语感培养。"我知道,这" 灵魂" 里藏着的,是学生对文字的敬畏与热爱。
上午第二节课后的间操,是校园里最生动的画面。广播体操的音乐里,男生小庞总顺拐,却梗着脖子拼命想跟上节奏;自由活动时,篮球场的欢呼声、跳绳的甩动声、看台上分享零食的低语,交织成青春的交响曲。有次我看见平时总坐在角落的女生小锐被同学拉着踢毽球,毽子掉了七次,她却笑得直不起腰。那一刻我突然想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同伴的示范与鼓励,远比教师的说教更能打破沉默。后来我特意组织了 " 课间互助小组",让活泼的学生带动内向的同学,教室后排的笑声渐渐多了起来。
(二)午后时光的温度与智慧
午睡半小时后的铃声,总伴着《晴天》的前奏响起。这是我们开学初票选的班歌,每次齐唱 " 刮风这天我试过握着你手 ",总有女生悄悄调整坐姿,男生挺直脊背——周杰伦的旋律,成了唤醒下午学习状态的最佳开关。这个 " 音乐唤醒法 " 其实源于一次偶然。高一上学期,我发现午后第一节课总有学生打瞌睡,读了《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后受到启发:情绪对学习效率的影响远超想象。于是我组织学生投票选班歌,又增设了 "点歌台 " 时间——今天放班长推荐的《追梦赤子心》,明天播学霸分享的英文民谣。音乐流淌间,有人在草稿纸上演算数学题,有人对着错题本发呆,却都在旋律里攒足了劲儿。
下午的自由活动课,我必定守在操场。看男生们在足球场冲刺射门,女生们的毽球在空中划出彩虹,也留意着独自散步的孩子。有次发现数学课代表小解绕着跑道走了八圈,他说:" 解析几何太绕,走走路思路就通了。" 我没催他回教室,因为我知道,成长有时需要慢下来的勇气。后来我在班级设立了 " 思维缓冲角 ",放了几张折叠椅,允许学生在思路卡壳时去那里坐坐,这个小小的调整,让不少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
3 点 40 分的讨论环节,是每天的 " 思维盛宴 "。物理课代表总爱站在讲台上画受力分析图,底下七嘴八舌" 这个摩擦力方向错了"" 应该用整体法";英语角的争论更有趣,为"whether 和 if 的区别 ",女生小秦和小彤查遍了三本语法书,最后把例句抄在黑板上让全班评判。科任老师们从不打断,语文老师说得好:" 让思想碰撞出火花,比标准答案更重要。" 这种讨论式学习,是我借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的——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在主动探究与碰撞中建构的。为了让讨论更有效,我还特意学习了 " 合作学习策略培训",把学到的 " 苏格拉底问答法" 教给学生,让每个提问都更有价值。
(三)暮色中的坚守与沉淀
晚自习的教室最动人。9 点半的铃声响过,总有学生举着习题册围到站桌旁:" 老师,这道导数题再讲一遍呗? " 我便踞在站桌一角,借着台灯的光一遍遍推演。有次抬头,发现后排女生小贝正对着错题本掉眼泪,桌角的草纸写满了演算过程。我递过去一块巧克力:" 你看这草纸上的步骤,比标准答案还清楚,错了怕什么? " 第二天她在作业本里夹了张纸条:" 老师,巧克力是苦的,可您的话是甜的。"
我们班的草纸是 " 传家宝 "。每隔两周,学习委员就会扛回一大摞草纸,分发到每个人桌上。这些雪白的纸张上,写满了函数图像、英语句型、古诗文默写,甚至还有 " 加油 " 之类的小涂鸦。用过的草纸攒到一起卖废品,钱用来买绿萝——孩子们说:" 这叫知识开花,废物结果。" 这个点子,是我从师傅的 " 教师手记 " 里看来的。师傅教了四十多年书,他总说 " 教育要见微知著 ",如今我终于懂得,那些看似琐碎的小事里,藏着最生动的教育。
三、班级建设:在共治共享中凝聚力量,让制度与温度共生
三年的班级建设,像在空地上种一片森林——既要立规矩让树木挺拔,又要懂包容让枝叶舒展。
(一)制度里的温度
我们的加减分表贴在教室最显眼的地方,红底黑字,谁帮没来的同学记笔记加2 分,谁自习课说话扣1 分,都由值日班长一笔一划写下。有次体育委员小金为了给运动会备赛,自习课在走廊练口号,被值日班长记了 " 扰乱纪律扣 3 分 "。他不仅没辩解,还笑着说:" 扣分不委屈,规矩面前人人平等。"
这个加减分制度并非一成不变。最初只设了" 扣分项",我发现学生们变得小心翼翼,少了些活力。读了《正面管教》后,我调整了规则,增加了" 加分项"——主动帮同学讲题、捡起地上的垃圾、甚至 " 连续三天晨读声音洪亮 " 都能加分。这种 " 正向激励 " 让班级氛围渐渐松弛下来,犯错的学生少了,主动承担的学生多了。
最让我骄傲的是 " 自选同桌 " 制度。每次大考后,教室里总会上演 " 双向奔赴 " 的戏码:学霸女生主动找" 偏科生":" 我帮你补数学,你教我物理呗?" 调皮男生拉着班长:" 这回我保证不说话,咱同桌呗? " 为了让这个制度更完善,我还参考了教育心理学中的" 最近发展区" 理论,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互补性同桌,让互助学习更有针对性。
(二)活动中的成长
运动会前,体委带着六个值日班长 " 海选 " 运动员。女生小安报名跳高,训练时总在竹竿前发抖,全班就搬着凳子去看她练习,每次跳过都鼓掌。最后她虽然没拿名次,却在日记里写:" 看见全班的笑脸,我就不怕了。"
话剧节排《雷雨》时,我们闹过不少笑话。演周朴园的男生总把 " 蘩漪 " 念成 "fanyi",全班笑到肚子疼,最后是语文老师逐字纠正发音。正式演出那天,当他吼出 " 你不该生下来" 时,台下鸦雀无声——那个总念错名字的少年,真的走进了角色的灵魂里。
这些活动的设计,我都借鉴了 " 项目式学习 " 理念——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承担责任、获得成长。为了让活动更有针对性,我还系统学习了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结合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设计参与环节,让内向的学生负责幕后统筹,让外向的学生承担台前展示,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参与中找到自信。
四、学习密码:在" 反刍" 中积蓄力量,让方法与热爱同行高中三年的学习,像在田里种庄稼——既要懂得深耕,也要学会等待。
(一)把课本嚼成" 蜜糖
高一时,我推行 " 下午三节课不写作业 " 的规定,引发过 " 起义 "。有学生把 " 抗议书" 贴在黑板上:" 作业写不完谁负责?" 我没撕掉,只是在下面加了行字:" 明天小测,考上周学的函数性质。" 结果那次小测,坚持复习课本的同学平均分比刷题的高了15 分。后来我组织了 " 课本精读会 ",让学生逐字逐句分析教材例题,甚至连课后习题的 " 变式拓展 " 都挖得清清楚楚。我还借鉴了建构主义的 " 知识内化 " 理论,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章节框架,用自己的话重述公式推导过程。慢慢的,学生们懂了:把课本嚼透,比刷十套卷有用。
我们的 " 站桌 " 是学习神器。犯困了就去站桌旁看书,思路卡壳了就站着演算,连我都常踞在讲台旁的站桌备课。有次巡班,发现两个女生站在那儿讨论作文,一个说 " 应该用排比开头 ",一个坚持 " 引用名言更有气势 ",最后居然吵到去找语文老师评理—这就是站桌的魔力,总能让人把学习当成件热血的事。这个 " 站桌学习法 ",是我在观察学生状态时发现的。有段时间我发现学生久坐后效率下降,查了资料才知道 " 站立能促进大脑供氧 "。后来其他班级也纷纷效仿,这让我更加坚信:好的教育方法,往往藏在对学生的细致观察里。
(二)在" 教学相长" 中拔尖
" 自主命题 " 是我们的独门秘籍。临近考试时,各科尖子生两人一组,从错题本里挑题、组卷、审题。出数学卷的男生小唐总爱" 埋陷阱",比如在三角函数题里藏个定义域,被我们称为 " 小诸葛 "。这种 " 出题者 " 与 " 答题者 " 的身份切换,让我们班的数学平均分稳居年级第一。
这个方法的灵感,来自于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发现小哲给同学讲题时,总能一针见血指出易错点,便鼓励他尝试编题。后来我读了《学习的本质》,书中 " 教授他人是最好的学习 " 的观点印证了我的想法,于是在全班推广了 " 自主命题 " 制度。为了让命题更科学,我还向数学组组长请教了 " 命题原则 ",打印了《高考命题规范》给学生参考,这些" 小老师" 的命题水平越来越高。
五、高三冲刺:在仪式感中奔赴战场,让信念照亮征途
高三的日子像被压缩的弹簧,每一寸都积蓄着力量。我们用一个个仪式,给这段紧张的时光镀上温暖的金边。
(一)最后的叮嘱与守望
高三上期末放假前,我在班会上敲着黑板说:" 清原的孩子能从六七百名冲到前面,咱凭什么不行? " 我举了小马的例子:" 你们看他课间小跑着问题,体活前先写板书,周末雷打不动去游泳——这就是效率!" 底下的笔沙沙响,每个人都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
那段时间,我发现学生们的焦虑情绪渐浓,特意参加了学校的 " 青少年心理疏导 "培训,学了 " 正念减压法 "。每天晚课前,我会放五分钟轻音乐,让学生闭眼深呼吸;班会课上,我会请" 进步之星" 分享学习方法,更会请" 暂时落后" 的学生谈谈" 收获"—我想让他们知道,高考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春节回来,黑板换成了 " 狭路相逢勇者胜 "。每天晨读前,全班都会齐声喊三遍班级口号:" 乳虎啸谷,潜龙腾渊。天选二班,一马当先! " 喊到最后,连声音都带着股狠劲儿。有次巡班,发现最后一排的男生在草稿纸上写满了
,笔尖都戳破了纸。我悄悄拍下那张纸,毕业典礼时投影在屏幕上,那个男生红了眼眶。
(二)仪式里的力量
跳龙门那天,教学楼前的红布像条长河。每个孩子跃过时,我都往他们手里塞颗粽子:" 高中(粽)! " 平时调皮的男生跳得特别高,落地时差点摔了,全班笑着扶他,眼里却闪着光。这个仪式,是我从学校老传统里学来的。校长说" 仪式感是给青春的锚点",如今我终于明白,那些郑重其事的瞬间,会成为学生记忆里最温暖的光。
吃毕业蛋糕时,有人把奶油抹在我脸上。班长举着饮料杯喊:" 敬王老师! "49 个杯子碰在一起,清脆得像风铃。那个总念错 " 蘩漪 " 的男生突然说:" 老师,您鬓角的白头发比去年多了。" 我笑着擦掉奶油:" 这是你们给我的勋章。"
出征仪式上,我们带着印着 " 世界广袤二中是家 " 的印章,举着 " 日有寸进至千里" 的红布条。穿过拱门时,有个女生回头喊:" 老师,等我们好消息!" 风把她的声音送过来,像颗种子落进心里。
六、花开结果:在泪水里收获圆满,让教育的种子继续生长
查分那天,我守在电脑前,手心的汗浸湿了鼠标。当 699 的最高分跳出来时,我差点打翻手边的茶杯。紧接着,660 分以上 16 人,640 分以上 32 人,42 人过 600 分,平均分640 加——这些数字像一朵朵花,在屏幕上绽放。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个爱跑长跑的小伙子,考了 668 分。他妈妈发来消息:" 谢谢您让他知道,坚持一定行! " 还有那个管小黑板的女生,考上了心仪的吉林大学,说要" 把二班的思想带到高校"。
毕业典礼上,孩子们把我围在中间。有人念起三年前的班级口号,有人说起站桌上的讨论,有人指着黑板上最后那句 " 青出于蓝胜于蓝 " 哭了。我突然明白,这三年不是我在" 刀尖上跳舞",而是和49 个少年一起,把" 刀尖" 走成了花路。这三年里,我读完了多本教育专著,在省级期刊发表了多篇关于班级管理的论文;这三年里,我学会了用多元智能理论看待差异,用建构主义思想设计教学,用正面管教理念经营班级;这三年里,我从师傅的手记里学经验,从同事的分享里找方法,在学生的成长里悟教育。
就像班歌里唱的:" 刮风这天,我试过握着你手,却发现,原来我们早把青春,走成了永远。" 而我知道,这场关于教育的修行,才刚刚开始——因为那些播撒在青春里的种子,终将在更多地方,开出更盛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