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微课在《火苗失踪案——产生气体的变化》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作者

白丹丹

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第一小学718400

一、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以其短小精悍、主题明确、针对性强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而《产生气体的变化》这一课题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具有关键作用。将微课融入“火苗失踪案——产生气体的变化”教学中,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微课设计思路

(一)“火苗失踪案”情境创设

微课以“火苗失踪案”为主题,创设悬疑情境。故事中,神秘气体导致火苗失踪,学生化身“科学侦探”,需通过实验探究找出真凶。这一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知识讲解与实验演示融合

在微课中,将理论知识讲解与实验演示紧密结合。先介绍常见物质如小苏打、白醋、食盐、白砂糖等的特性,再演示它们与水和白醋混合后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产生气体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例如,详细展示小苏打与白醋混合时产生大量气泡的现象,并讲解这是因为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

(三)互动环节设置

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微课中设置了互动问题,如“你认为哪种物质与白醋混合会产生气体?”“如何收集产生的气体?”等,鼓励学生暂停视频思考并作答,然后再继续观看微课验证答案。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一)课前预习

教师提前将微课推送给学生,让学生预习。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了解“火苗失踪案”的背景和任务,初步认识产生气体的变化实验。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记录下自己的疑问和想法,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二)课堂教学

1. 情境导入:教师在课堂上再次播放微课的“火苗失踪案”情境部分,引导学生回顾预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分享自己在预习时对案件的初步推测,课堂氛围活跃。

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微课中的实验步骤,分别将小苏打、食盐、白砂糖与水和白醋混合,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滴管的正确使用、实验药品的取用剂量等。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讨论实验现象,初步判断哪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3. 深入探究与知识讲解:针对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气体这一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结合微课中的知识讲解,教师提问:“如何收集产生的气体?这种气体有什么性质?”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各种收集气体的方法,如用密封袋、气球等。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并指导学生用密封袋和气球收集气体,然后进行验证实验。学生将点燃的火柴放入收集有气体的密封袋中,观察到火柴熄灭,从而推测出该气体不支持燃烧。教师播放微课中二氧化碳AI 自述视频,进一步知道它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4. 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产生气体的化学变化,如发酵粉在制作面食时产生气体使面团膨胀、鸡蛋壳与白醋反应产生气体等。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发现,然后教师播放微课中相关的拓展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课后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论。学生还可以再次观看微课,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实验过程和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四、教学效果分析

(一)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升

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观察和课后访谈发现,微课的“火苗失踪案”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知识掌握程度提高

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对产生气体的变化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的实验现象,判断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与传统教学相比,采用微课辅助教学的班级学生成绩有显著提升。

(三)科学探究能力增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参与实验探究和解决互动问题,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学生学会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反思与展望

(一)优点总结

1.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火苗失踪案”的情境创设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微课与实验结合高效:微课中的知识讲解和实验演示为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了清晰的指导,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互动环节的设置增强了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提高了学习效果。

3. 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环节中,微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反复观看微课,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存在问题

1. 个别学生参与度不足:在课堂实验探究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由于动手能力较弱或缺乏自信,参与度不高。

2. 微课内容深度把控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微课中的部分内容可能稍显简单,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而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某些知识点的讲解速度可能过快,导致他们理解困难。

(三)改进措施与未来展望

1. 关注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动手能力和自信心。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和问题。

2. 优化微课内容: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增加一些拓展性的知识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当放慢讲解速度,增加一些实例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探索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融入微课中,为学生创造更加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