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融合机制的研究
金海洋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课题名称:“南皮落子+X”非遗项目活化传承实践模式的研究-以沧州幼专为例
课题编号:2023104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的融合机制,并以南皮落子与沧州幼专课程的融合实践为例进行详细分析。通过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加强与传承人的合作与交流,并注重实践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可以有效地推动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非遗项目;高校课程;融合机制;南皮落子;沧州幼专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人才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如何将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有效融合,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和非遗保护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非遗项目概述
(一) 南皮落子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
南皮落子,起源于河北省南皮县,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体系。南皮落子以其优美的唱腔、生动的表演和贴近生活的剧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南皮落子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传统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传承和发展南皮落子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推动南皮落子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非遗保护项目、组织传承人培训、举办展演活动等,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南皮落子。
(二)南皮落子的艺术特征与价值分析
南皮落子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其唱腔优美动听,旋律悠扬,既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又蕴含着深厚的艺术底蕴。在表演方面,南皮落子注重角色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通过生动的表演和细腻的动作,将剧情和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南皮落子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层面,更在于其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南皮落子作为非遗项目的一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信息,是研究地方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南皮落子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南皮落子还具有着一定的经济价值,通过旅游开发和文化产业等途径,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高校课程与非遗项目的融合基础
(一)高校课程对非遗项目的需求与适应性
高校课程对非遗项目的需求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将非遗项目融入课程体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非遗项目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为高校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实践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适应性方面,高校课程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一方面,高校课程可以根据非遗项目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如设置专门的非遗课程、将非遗元素融入相关专业课程等,从而满足非遗项目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高校课程可以借鉴非遗项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师徒制、口传身授等,以丰富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效果。
(二)非遗项目在高校课程中的融入可能性
非遗项目在高校课程中的融入具有较大的可能性。非遗项目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可以为高校课程提供独特的教学资源和内容。非遗项目通常具有实践性和体验性强的特点,可以与高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非遗文化的魅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往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可以成为高校课程的重要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和指导。
三、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的融合机制构建
(一) 融合机制的理论框架
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的融合机制理论框架应建立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明确非遗项目的核心价值和特点,包括其传承性、活态性、地域性等。分析高校课程的特点和需求,包括其学科性、系统性、实践性等。在明确了两者的特点和需求后,我们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构建融合机制的理论框架。可以将非遗项目融入高校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非遗项目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将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与高校教师相结合,共同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形成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的良性互动。
(二) 融合机制的具体实施策略
为了实现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的融合,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
(1)通过调查研究和专家咨询等方式,确定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的融合点和切入点。
(2)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明确非遗项目在高校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3)加强非遗项目传承人与高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
(4)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创新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的融合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以沧州幼专为例,该校在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的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他们结合当地非遗项目“南皮落子”的特点和需求,将其融入音乐、舞蹈等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通过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进校园、开展实践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南皮落子”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三)融合机制的预期效果与评估标准
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的融合机制预期将带来多方面的效果。
(1)通过融合机制的构建和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增强其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2)融合机制可以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推动非遗项目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和普及。
(3)融合机制还可以丰富高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为了评估融合机制的效果,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包括学生对非遗项目的认知程度、非遗项目在高校课程中的普及程度、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参与程度等。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融合机制,推动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的深度融合。
四、以南皮落子为例的融合实践探索
(一) 南皮落子与沧州幼专课程的融合方案设计
为了将南皮落子有效地融入沧州幼专课程,学校制定了详细的融合方案设计。
(1)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将南皮落子纳入音乐、舞蹈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南皮落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在教学内容上,学校组织教师团队深入挖掘南皮落子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将其与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3)学校还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南皮落子的表演、创作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融合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在融合实践过程中,沧州幼专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1)由于南皮落子的传承方式较为封闭,缺乏系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这给融合实践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学校积极与南皮落子传承人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和教学方法,确保融合实践的顺利进行。
(2)由于学生对南皮落子的认知程度不同,存在学习兴趣和动力上的差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校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三)融合实践的成效与经验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实践,沧州幼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对南皮落子等非遗项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南皮落子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在校园内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融合实践也促进了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和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经验总结方面,沧州幼专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注重非遗项目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非遗项目的教育价值;二是加强与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三是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四是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结论
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的融合不仅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能丰富高校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构建合理的融合机制,制定科学的实施策略,并结合具体非遗项目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推动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李伟伟.音乐非遗文化走进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以邢台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为例.邢台学院学报,2022(09):34-37.
[2]戴海云.唤醒“非遗”传承的文化自觉—积极推动音乐遗产瑰宝进课堂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2011:25-27.
[3]林平,王辉.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融合机制探究.文化产业,2023(0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