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研究
赵广琳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曲阜 273100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识字教学融合的价值
(一)文化传承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汉字作为其重要载体,承载着数千年来的智慧、价值观和历史记忆。通过在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如讲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历程,学生能够触摸到文化传承的脉络,感知古人造字的智慧,从而守护民族文化的基因库。每一个汉字背后的故事,无论是象形字描绘的自然事物,还是会意字蕴含的哲理思考,都成为了文化传承的火种,确保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延续性得以代代相传,守护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二)教育教学价值
传统文化的融入为识字教学增添了趣味性和深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升识字教学质量。汉字的构字规律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如形声字的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特点,结合传统文化中对事物的分类和认知方式进行讲解,学生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和记忆汉字。例如,在教授“江”“河”“湖”“海”等字时,通过介绍古代与水有关的文化意象和地理知识,让学生明白这些字与水的关系,从而强化对汉字的记忆和运用能力。同时,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素材,如故事、儿歌、谜语等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教学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活力与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学生发展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在识字教学中融入这些元素,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许多汉字本身就承载着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如“仁”“义”“忠”“孝”等字,通过对这些汉字的文化解读和故事讲述,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德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例如,讲述“孝”字的含义时,结合古代孝子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家庭责任感。这种将道德教育融入识字教学的方式,使品德培养更加生动形象、深入人心,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助力道德品质培养。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中段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滞后
相当一部分教师尚未充分领悟传统文化融入识字教学的深刻价值,依旧受传统识字教学思维定式的禁锢。在他们的观念里,识字教学的核心目标仅仅是让学生在短期内积累足够的汉字量,以应对学业考试和基础读写任务,而对汉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则视而不见,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边缘化,仅仅当作一种额外的点缀。这种短视且陈旧的教学理念,从根源上阻碍了传统文化元素在识字教学中的渗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文化视野的拓展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使得识字教学沦为机械的文字符号记忆训练,丧失了其应有的文化育人功能。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日常教学场景中,多数教师采用的识字教学方法呈现出单调乏味的特征。常见的套路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汉字的读音、笔画顺序、结构组合以及基本的释义,随后学生便陷入反复抄写、死记硬背的循环,以强化记忆效果。这种缺乏创意与活力的教学手段,难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识字课堂变得沉闷无趣。即便部分教师尝试引入传统文化元素,也仅仅是蜻蜓点水般地讲述一些汉字的起源传说或简单的文化典故,未能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沉浸其中,进而导致他们对汉字学习以及传统文化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学资源利用不足
尽管现代信息技术浪潮为教育领域带来了琳琅满目的教学资源,但在传统文化与小学中段识字教学的融合进程中,教师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状况却差强人意。许多教师依旧墨守成规,过度依赖传统的教材、黑板和粉笔,很少主动探寻并运用多媒体资源、网络教学平台、教育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为教学赋能。即便偶尔使用多媒体资源,也大多只是简单地展示几张静态图片或堆砌一些文字资料,未能充分发挥其在营造沉浸式教学情境、动态展示汉字演变历程、鲜活呈现传统文化场景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得教学过程缺乏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
三、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中段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文化育人意识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通过组织定期的专题培训、专家讲座、教学研讨会等活动,引导教师深刻认识到识字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深远教育价值和时代意义。教师需从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角色中转变出来,树立起以文化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可根据汉字的文化内涵和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提升教师素养,夯实文化融合基础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身必须具备扎实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学校应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学习,如参加国学经典研读班、传统文化学术讲座、在线学习课程等,深入学习古代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热爱,才能在识字教学中更加自信、准确、生动地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领略汉字文化的魅力。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保障融合教学质量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作用。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档案袋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进步等方面进行动态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终结性评价可以采用考试、测试等方式,对学生在一定阶段内的识字能力和传统文化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考核,但应注重考核内容的综合性和灵活性,避免单纯的死记硬背。此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学习主体意识,同时也能促进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旗 , 纪海龙 . 传统劳动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的基础建构与策略选择 [J]. 教学与管理 ,2024,(05):44-49.
[2] 姜 会 玲 . 语 文 识 字 教 学 中 的 文 化 渗 透 [J]. 汉 字 文化 ,2020,(14):84-85.
[3] 王沛然 . 统编语文识字教学的思维关照 [J]. 教学与管理 ,2021,(18):96-98.
作者简介:赵广琳(2001.1—),女,汉族,山东日照,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