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赋能视域下广西骆越文化符号的设计转译路径研究

作者

李明晃 王慧俏 李军潮

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1

引言

骆越是先秦至东汉时期生活在岭南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属于我国南方百越的重要支系。百越族群在长江中下游以南至东南沿海地区泛分布,骆越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骆越文化相当丰富、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左江崖壁画、铜鼓、手工艺品、龙母文化等等流传的传统文化。

1 广西骆越文化符号的内涵

1.1 文化符号的核心内涵

1.1 广西骆越文化符号是对自然崇拜

骆越文化符号中,许多符号都是来源于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从而展示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关系。例如“左江崖壁画”该画面中有着大量的蛙纹样图案、太阳纹样图案和飞鸟图案形象,能够说明骆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体验和了解大自然的发展,从而起到对大自然崇拜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1.2 广西骆越文化符号是对农耕文明的深刻解读

骆越人们作为以农耕为核心生计的民族,骆越文化符号是深刻反映农耕文明的特质和需要。例如“铜鼓”功能的演变与农耕时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铜鼓早期是作为祭祀礼器,用作于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逐渐演变为庆祝丰收和节日的乐器,体现了骆越人民对于农耕生活的重视和依赖。

1.3 广西骆越文化符号是多元化交融的见证

骆越文化符号的发展并不是封闭发展的产物,它蕴含着周边文化交流的痕迹,体现着骆越文化的包容性。如“花山岩画”有其自身的起源和发展轨迹,即造型源于作为炊器的釜。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作炊煮的圜底、鼓腹、侈口的陶釜已经出现,部分带有着中原文化和滇文化的特征,体现着不同族群之间的战争和经济贸易的互动,而且岩画中的赭红色颜料与绘制技法,则保持了鲜明的本土特色,展现了 “兼容并蓄” 的文化态度。

2 骆越文化符号的分类体系

广西骆越文化是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人在岭南地区创造的独特文化体系,其符号系统承载着骆越先民对自然的认知、精神信仰、生产生活智慧及族群身份认同,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骆越文化符号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核心 - 载体 - 表现 - 实践” 的有机分类关系:以图腾符号为文化精神核心,器物符号为文化物质载体,纹样符号为文化内涵的视觉转译,民俗符号是文化的活态实践。四类符号相互渗透、互为支撑,共同构成骆越文化的完整表达体系。

2.1 图腾符号

骆越图腾符号是先民基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生存需求形成的信仰符号,是族群精神世界的核心表达,集中体现了其“万物有灵”的原始崇拜与族群身份标识。骆越先民依赖稻作农业与水泽环境生存,因此图腾多与水、土地相关。典型图腾包括蛙图腾。这些图腾既是精神信仰的符号,更是族群凝聚的标志,为后续器物、纹样、民俗的形成提供了原始母题。

2.2 器物符号

越器物符号是先民在生产生活与仪式活动中创造的物质实体,既

承载着实用功能,更成为图腾信仰与文化内涵的物质化表达,是骆越文

化 “精神变物质”的关键媒介。 代表性器物包括铜鼓、陶器、 玉器。 这

些器物通过材质、造型、纹饰的设计,将无形的图腾信仰转化为可触摸、

可传承的物质形态。3纹样符号

纹样符号是骆越器物上最生动的语言,是精神世界的外化。铜鼓上的太阳纹、蛙纹,象征对自然与图腾的崇拜;陶器纹样多与农耕生活相关,朴素中见依恋;玉器纹饰则精致内敛,蕴含灵性与祈盼。这些线条、图案不仅是装饰,更是骆越先民对自然认知、神灵敬畏、生活期盼与审美情趣的凝结。它们将无形信仰转化为可见形态,构建了微观意义宇宙,是解读骆越文化精神、窥见先民心灵图景的关键窗口,亦是骆越文化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

2.4 民俗符号

民俗符号是骆越先民生活中流动的文化印记。它们体现在岁时节庆的仪式、婚丧嫁娶的习俗、歌舞谣谚的传承中。与器物上的纹样符号不同,民俗符号是动态的、实践性的,如祭祀舞蹈的特定动作、节日里特定的色彩服饰、或是口耳相传的禁忌与传说。这些符号将社群的信仰、伦理、记忆融入日常,以活态方式传承。它们与器物符号相互印证,共同构建了骆越文化的精神世界。民俗符号不仅是解读骆越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维系族群认同、让文化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延续的生动载体,展现了精神变物质”在社群互动中的鲜活形态。

3 数字赋能下骆越文化符号的设计转译路径

3.1 转译核心原则

(一)文化本真性原则

转译的核心首要的是对骆越文化符号核心的尊重和保存,避免因为过度的使用数字赋能,而导致骆越文化的核心内涵缺失,引起本末倒置的后果就得不偿失了。例如对铜鼓中蛙纹样的转译,不能仅仅对蛙纹样外形形态的提取,而是要延续 “蛙 = 丰收 = 生命” 的象征链条,在数字设计中通过文创产品设计效果(如蛙形随季节变换颜色,呼应农耕周期)强化这一内涵;对花山岩画进行数字转译时,需要保留其原始赭红色和 “祭祀狂欢” 的场景氛围,岩画在崖壁上筑成,集中反映了花山各个民族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体现出了那个阶级社会人们所奉行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渴望庄稼四季丰收、身体健康、生活和平安宁,避免过度数字化或抽象化导致的意义失去了骆越文化独特的色彩。

(二)数字适配性原则

数字技术为符号转译提供了多元载体,转译需根据不同技术特性调整符号的呈现形态,实现 文化符号的数字化赋能。在数字文创 APP中铜鼓纹样可拆解为模块化的数字元素,用户通过拼接组合生成个性化鼓面,转译需简化纹样线条以适应小屏视觉,同时通过点击弹窗解读纹样含义,兼顾趣味性与知识性,这转译原则中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骆越文化原有的文化内涵,也一程度上传播了骆越文化,让人们能够了解到骆越文化,丰富其精神世界。

(三)创新性原则

数字赋能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传统载体的限制,让古老符号在当代语境中产生新的意义与连接。转译需在核心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延伸,使符号与现代生活需求、审美偏好产生共鸣。将骆越稻作符号(如谷穗纹、水田纹)转译为智能跑步机器设备的交互界面:当用户完成运动目标时,屏幕上的谷穗纹会 “成熟” 变色,将农耕文化中的 “耕耘- 收获” 逻辑与现代健康管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转播手段,让骆越文化符号能够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改善我们生活的乐趣。

3.2 转译方法与应用场景

1.1、从符号解构到数字再生

提取和简化:针对花山岩画复杂的场景,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去除不必要的细节,形成矢量图,用来设计UI、IP 等轻量化的文创产品;抽象与重组:对铜鼓上不同的纹样进行“圆点、图案、横线、面”的在进行搭配,例如龙母文化中的 “龙纹” 与稻作符号 “谷穗纹” 重组,设计为数字服饰纹样,体现 “水滋养万物” 的文化逻辑。

1.2、技术效能,以“技”增效

训练 AI 模型学习骆越文化符号视觉逻辑和文化起源即规律,辅助设计师生成新的文化符号,如输入“文化符号 + 产品文创”生成不同的文创产品,打造又一点卖点,也能为设计师提供不一样的灵感。

1.3、我与“文化”的交互

广西民族博物馆和广西崇左壮族博物馆采用“虚拟博物馆”技术将博物馆进行虚拟 3D 呈现,尤其是广西民族博物馆将每一期线下展览都极大程度地还原为数字虚拟 3D 影象供受众随时随地体验,其“壮族文化展”还以数字投影形式展现花山岩画的符号解读及成画方法。 借鉴骆越的祭祀仪式的场景流程,设计交互流程。用户 AR 铜鼓上完成击打特定的纹样--- 观看该纹样的演变过程--- 生成个性化祈福卡的流程,让用户亲身体验祭祀的过程。

(二)应用场景

1.1 数字文创,让符号走入日常生活

将数字转译的符号应用于实体产品,形成 “数字设计 - 实体落地”的闭环,如基于 AR 技术的骆越纹样水杯 —— 用户扫描水杯上的抽象蛙纹,手机端会浮现蛙纹对应的丰收传说动画,让实体产品成为文化传播的入口。

1.2 教育转播的创新

互动教学工具,花山岩画场景拼图,拼对后播放对应历史背景音频、龙母传说互动漫画,选择不同情节分支,了解传说的多元版本,将抽象知识点转化为沉浸式学习体验。

3.3 转译实现路径(三)文化符号植入

从元素提取到意义确立:对核心元素的结构化提取按照形态提取--- 意义标注--- 载体适配的流程进行文化符号的植入;意义锚定;功能型场景锚定在实用工具类产品中,符号植入需服务于功能认知,如导航 APP 的 “目的地标记” 采用简化太阳纹,暗合 太阳指引方向的象征意义、教育型场景锚定;在知识传播类产品中,符号植入需构建认知线索。

(四)参数化设计与生成艺术应用

参数化设计的跨领域应用工业设计赋能: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参数化模型可快速生成符合人体工学的骆越元素产品。如以龙母纹的 “曲线参数” 为基础,设计保温杯手柄曲线,既保留文化符号的流畅美感,又确保握持舒适度。

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赋能为骆越文化符号的当代传承开辟了新路径,而坚守文化本真、创新转译方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未来,随着技术的迭代与研究的深化,骆越文化符号将在数字空间中持续焕发活力,成为连接民族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骆越文化符号是广西这片土地上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民族智慧。在数字时代,通过科学的转译路径让其焕发新生,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更是为其注入了走向更广阔舞台的活力。期待这些古老符号能在数字赋能下,持续传递骆越文化的魅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民族与世界的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

1. 罗彩娟 .“骆越古国”遗址与中华文化源头:壮族国家认同的路径[A].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9(10)

2. 吕丽青 . 广西花山文化挖掘与传播实施路径初探 [J]. 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1):107-109.3. 覃彩銮 . 铜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之二[S].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04(11)

4. 易奇志、粟钰琪 . 骆越文化数字化传播探析 [B].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11(11)

5. 陈泳杏、邹如意、刘畅骆越铜鼓文化的传承内容研究 . 青年与社会,2019,07(19)

6.徐扬黎族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设计应用[J].新美域,2023,(0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