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赋能创新驱动战略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李野

沈阳城市学院 辽宁沈阳 110112

一、数智赋能与创新驱动战略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数智化浪潮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核心,正深刻改变产业结构与社会分工;创新驱动战略则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二者叠加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多重意义。

(一)适应产业升级与人才需求变化

数智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催生智能制造、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市场对具备数智思维、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激增。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能够精准匹配产业升级中的技术应用、模式创新等需求,缓解“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结构性矛盾。

(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战略的落地需要大量基层创新力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扎根地方经济、贴近产业一线,其创新创业活动能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例如,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开展的数智化改造项目、乡村振兴创新创业计划等,直接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三)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数智时代的就业市场更注重人才的适应性与创造性。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不仅能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价值,更能在就业中凭借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脱颖而出,在职业发展中保持持续竞争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存问题

尽管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在数智赋能与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其培养模式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培养理念与数智时代脱节

部分院校仍沿用传统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技能培训”,忽视数智技术对思维方式的重塑。例如,缺乏对数智化工具应用、数据驱动决策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创新停留在“经验主义”层面,难以适应数智化实践需求。

(二)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与融合性

课程设置存在“两张皮”现象:专业课程侧重理论知识传授,与数智技术应用脱节;创新创业课程多为通识选修课,内容浅显且与专业结合不紧密。例如,经管类专业未将大数据分析与商业模式创新结合,工科专业缺乏人工智能技术在创业项目中的应用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形成“专业 + 数智 + 创新”的复合能力。

(三)实践平台建设滞后于数智技术发展

实践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实践平台资源不足、技术含量低等问题。一方面,校内实验室设备更新缓慢,缺乏数智化实训场景;另一方面,校外合作企业多为传统企业,难以提供数智化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学生难以接触真实的数智化商业环境与创新项目。

(四)师资队伍数智素养与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是培养过程的核心载体,但其数智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存在短板。部分专业教师缺乏数智工具操作与教学能力,创新创业导师多为校内理论教师,缺乏企业实战经验,难以指导学生开展数智化创新创业项目。

三、数智赋能与创新驱动战略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革新培养理念,树立数智化创新创业导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突破传统教育思维,将数智素养与创新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数智赋能创新、实践驱动创业”的理念,将大学生培养为“懂技术、善创新、能实践”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纳入数智化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建立“校长负责、多部门协同”的管理机制,推动理念落地。同时,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讲座等,营造数智化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性。

(二)重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 数智 + 创新”深度融合以专业特色为基础,构建模块化、递进式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

(1)基础层:开设《大数据应用基础》《人工智能导论》等数智 通识课程,培养学生技术认知;开设《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基础》等 课程,奠定创新创业理论基础。

(2)专业层:将数智技术与专业课程融合,如机械专业开设《智能装备设计》,电商专业开设《直播电商与数据运营》,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数智化创新方法。

(3)实践层:设置《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商业计划书撰写》等课程,结合案例教学,指导学生运用数智工具开展市场分析、项目设计。

同时,采用“线上 + 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引入 MOOC 平台的数智化课程资源,配合线下翻转课堂、小组研讨,提升教学效果。

(三)搭建数智化实践平台,强化实战能力培养

实践平台是能力转化的关键,需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多层次平台体系。

(1)校内实训平台:建设数智化实验室,配备大数据分析软件、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系统等设备,模拟真实产业场景。例如,经管学院搭建“数字经济实训中心”,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开展市场预测;工科院校建设“智能制造创客空间”,支持学生进行智能产品研发。

(2)校外合作平台:与科技企业、产业园区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与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例如,与阿里云、京东等企业合作,引入其技术资源与导师团队,支持学生开展数智化创业项目;依托地方产业园区,设立“大学生创业苗圃”,为项目提供场地、资金与技术支持。

(3)竞赛驱动平台:组织学生参与“互联网 + ”“挑战杯”等赛事,结合数智化主题设置赛道,如“乡村振兴数字方案”“智能硬件创新”等,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提升项目实战性。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指导能力

师资队伍需兼具数智素养与实践经验,通过“引、培、聘”三措并举优化结构。

(1)引进外部人才:招聘企业数智技术专家、成功创业者担任兼职导师,定期开展项目指导与讲座。

(2)培养校内教师:实施 “教师数智化能力提升计划”,组织教师参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培训,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战经验。

(3)组建教学团队:以专业教师为核心,搭配数智技术导师与创业导师,形成“理论 + 技术 + 实践” 的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学生项目。

(五)完善保障机制,确保策略落地

(1)政策保障:出台激励政策,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项目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给予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休学创业支持等。

(2)资金保障:设立数智化创新创业基金,用于支持学生项目研发、平台建设与竞赛参与,同时引入社会资本,搭建多元化融资渠道。

(3)评价保障:建立动态评价体系,从数智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成果转化率、项目可持续性等维度,评估学生能力与培养效果,及时调整策略。

四、结论

数智赋能与创新驱动战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带来机遇与挑战。院校需立足时代需求,正视现存问题,从理念、课程、实践、师资等方面系统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创业人才。未来,还需持续关注数智技术发展趋势,动态优化培养策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周韬 . 数智时代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J]. 科教文汇 ,2025 (12):62-66

作者简介:李野,(1982.6--) 男,汉族,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