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高校书法专业育人路径探究

作者

路新明

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 河北省新乐市 050700

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是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教育模式,是确保应用型高校人才输送与就业有效保障。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发布,指出产教融合成为解决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性矛盾的整体制度安排。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目前书法专业根据专业类别分为专业型与学术型两种。应用型人才并非只是从事非学术性研究工作,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而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岗位。书法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具艺术审美与实用价值双重属性。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书法艺术经历了从实用书写工具到独立艺术门类的深刻转型。逐渐摆脱实用功能的束缚,在纯粹艺术领域中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不断寻求与现代社会需求相契合的新机遇。书法艺术象征中国优秀文化,通过产业与教育融合,拓展文化符号多元表达,实现中国文化繁荣与复兴。

一、建立定向型专业人才目标

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对学生择业观形成直接影响。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高校书法专业培养目标需突破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当代社会发展现状有所认知,立足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以及社会多元需求,制定定向型专业人才目标,以此提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立足产业需求,明确细分方向。充分发挥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优势,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契合社会实际用人需求。传统书法教学往往局限于文脉传承,技法训练,往往忽略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出现高校培养与企业单位岗位所需人才形成错位,导致社会发展不均衡。书法产业相关职业涵盖面较广,各地方文化馆、博物馆、书法教育培训、文创产品开发,书法展览策划、古籍修复与整理等单位。应用型高校应深入书法相关产业岗位需求与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学校资源与办学特色,明确书法专业细分人才培养方向。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基础之上,实行分流培养。对于理论性学生,建议到博物馆、图书馆、古籍修复等相关单位。设置书法与博物馆、图书馆、古籍修复交叉的方向。学生在掌握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美学的基础。进而了解相关岗位所需要知识与职业技能,胜任与理论相连接的工作 。针对技法型的学生,可设立书法教育方向,培养学生扎实专业技法,具有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中小学书法教师。开设书法文创设计方向,通过传统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态势,培养能将书法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品牌视觉设计的专业人才。

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能力框架。定向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需紧密对接行业职业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能力框架。除了具备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相关职业技能。书法专业技法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书法艺术审美与创作能力,还要熟练字体设计相关软件。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学生,在具相关书法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拥有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学生管理等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对于书法文创设计方向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书法艺术审美与创作能力,还需掌握平面设计软件操作、文创产品开发流程、市场营销等知识与技能。通过将职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技能能够无缝对接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产教协同育人新格局

高校书法专业的设置与展开往往围绕篆、隶、楷、行、草等字体的书写技法展开,辅以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美学、书法批评、文字学等理论,加强学生文化素养,提升艺术审美。导致学生在校期间一味学习校本知识,缺少对本专业相关产业动态的关注。毕业生只能选择培训班这一选择,从而形成单一化就业渠道,致使书法专业发展僵化。通过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形成校企有效衔接,实现双向目标。

完善课程架构,优化课程体系,形成产业与教育联合培养。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需突破传统课程的知识传授框架,潜移默化将国家发展形势与社会所需要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贯穿于课程中。将企业实际工作场景中的核心技能与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提炼,形成一门课程,转化为《书法文创产品开发与运营》《数字书法技术与应用》《书法教育培训课程设计》等特色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将行业前沿技术、创新理念与企业真实项目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要求。将国家发展形势与社会所需要人才认知贯穿于课程中。使学生了解时代发展的动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在面对各种复杂的职业挑战时,快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根据社会变革,不断升级课程内容。在当代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加速迭代的时代背景下,课程体系需建立动态化更新机制,实现与社会变革同频共振。

尤其在当下人工智能,科技现代化广泛应用,传统劳动力结构正发生深刻改变,人机协同成为新的生产常态。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载体,需要结合现代化技术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转化,使书法专业在时代发展洪流中永驻。在企业与教育联合培养中,高校深厚文化可以深化企业文化,企业提供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岗位与技术,实现高校与企业双方共赢。同时,定期邀请有经验企业家、艺术名家邀请进来,分享当代大学生当下的困境、解决方案,成功案例等经验。为青年一代文化传承提供有效沟通,避免文化断层。

三、创新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师资队伍层次高低直接决定学生培养的质量。高校教师往往由硕、博士毕业再进入高校任职,几乎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发展路径单一。这就决定了学生所接受的仅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多局限于理论知识与技法训练,在书法创作实践与市场需求对接、传统书法技艺传承与现代设计应用融合等产教融合核心领域,存在教学视野狭隘与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为突破这一困境,应用型高校需构建“双师型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创新师资队伍体系。一方面,鼓励在职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参与行业项目、考取专业资格证书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了解行业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引入行业精英担任产业导师,以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同时,建立校企师资双向流动机制,实现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在课程共建、项目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在校教师专业知识扎实,产业导师实践经验丰富,通过合作,可以取长补短,专业知识加实战经验,形成完美融合,为本专业学生培养实践能力提供有效资源。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优势互补的师资互动,为书法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提供坚实保障,确保人才能够百花齐放,实现专业流动性发展。

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机制,激发教师活力。“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不是单纯地培训职业技能,而是要培养具备将专业理论知识创造性应用于实践的、具备大国工匠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较高工程伦理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2] 首先学校要相当重视关于双师培养,建立健全的制度,尤其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都应该有所体现。教师的能动性才能得到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表达或形式上,要有实质性进展,才能实现学生知识应用与创新。教师在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兼具实践能力、掌握前沿动态,学生也会不自觉会得到引导。

引进企业导师,建立企业导师制。根据学生专业擅长,分不同方向进行指导。毕业后想去文博馆的学生,邀请文博系统的书法策展人、文物修复专家、古籍鉴定师等企业导师,结合其在博物馆展览策划、书画文物修复、古籍善本整理等领域的实践经验,系统讲解文博行业对书法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岗位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准备。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策展能力与书法专业素养。针对有意向去企业的学生,邀请企业资深专家进校,系统传授书法在商业设计、品牌建设、文创开发等领域的应用技巧,为学生指导职业规划。企业导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带领学生参与真实商业项目,如企业品牌字体设计、文创产品纹样创作、文化活动书法策划等,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将书法艺术与市场需求深度融合。建立“双导师”协同培养机制,高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共同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定期开展联合指导与推进会,帮助学生对行业发展趋势深入认知,掌握书画鉴定、展览设计、文创产品、文化传播等核心技能,为其未来进入文博教学实践基地是产教融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硬件设施,是连接高校理论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四、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教学与行业实践需求的关键纽带。为保障学生能够深入专业相关产业发展与动态,在书法专业建设中,积极与文博单位、文化企业、艺术机构等建立多元合作。打造“校、馆、企”为一体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网络。定期为学生提供书法文物观摩、展览策展实践、文物数字化采集等机会。学生通过参与文物修复、古籍整理、书法主题展览筹备等真实项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深化对书法史论、文物保护技术的理解,培养学术研究与实践操作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书法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坊,或协助策划书法专题展览,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学术研究与实践操作能力。

建立校外合作实习基地。目前书法专业需围绕资源整合、模式创新、机制保障三大核心,系统化构建校外合作实习基地,形成“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育人链条。多元主体协同,拓展实习基地类型。文博单位深度合作,与博物馆、考古研究院、图书馆等单位共建“书法文物保护与研究基地”。学生可参与碑帖拓印、古籍装帧修复、书法文物数字化建档等工作,通过接触商周青铜器铭文、秦汉简牍、历代书画真迹,将书法史论知识与文物研究实践结合。例如,与省级博物馆合作开展“古代书法文献整理”项目,学生在专家指导下完成文献校对、断代分析等工作,培养学术研究能力。文化企业定向合作,联合文创公司、艺术传媒机构、书法教育品牌等建立“书法产业实践基地”。在文创领域,学生可参与书法 IP 设计、文创产品开发,在教育领域,通过“跟岗实习—独立授课”进阶模式,在合作教育机构完成教案设计、课堂教学等全流程实践,提升书法教育教学能力。艺术机构特色合作:与美术馆、画廊、书法家协会共建“书法创作与策展基地”。学生可参与书法展览策划执行,包括展品征集、展陈设计、宣传推广;或在知名书法家工作室进行“师徒制”创作实习,通过临摹、创作、研讨等环节,精进书法技艺与艺术审美。

创新实习模式,强化实践育人实效。推行“真实项目进基地”模式,由合作单位发布实际需求,学生以团队形式承接任务,在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项目,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市场或学术场景。根据学生年级制定分层实习计划。低年级以“认知实习”为主,通过参观、观摩了解行业运作,高年级开展“顶岗实习”,深入企业核心岗位,参与全流程工作,毕业前结合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设计,如书法文创产品开发方案、展览策划书,产学研融合实习,鼓励学生参与校企联合科研项目,如开发书法智能教学软件、研究书法材料创新应用,推动学术成果向产业转化,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健全保障机制,确保基地长效运行。为每位实习生配备校内学术导师与企业实践导师,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指导与进度监督,企业导师传授行业标准与实操经验,共同制定实习计划、进行过程考核与成果评价。将学生实习期间表现与成绩纳入到学年考核成绩中,成绩优异的学生通过企业导师的引荐本单位工作。成绩不合格的同学需要继续加强实践训练,深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避免产生走形式,虚化设置的现象。促使校企之间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产出,企业最高效得到优质人才。通过构建校企共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既确保教学资源向实践能力培养精准倾斜,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大化提升,又为企业输送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书法应用型人才,达成教育链与产业链的高效衔接。针对学校与企业联合的教学效果进行走访、持续性的跟新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结语:

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高校书法专业育人路径的探索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程。通过建立定向型专业人才目标,能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为书法专业学生开辟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路径。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载体,其教育创新既是传统的活化,更是未来的塑造。只有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才能培育出兼具笔墨功力、文化自信与产业视野的新时代书法人才,真正实现“以书化人、以艺通心”的育人理想。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7:46

[2] 罗玉玲 . 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J].文教资料 ,2023,(08):195.

作者简介:路新明,出生年月:1992-2-28,女,汉族,籍贯:山东省聊城市,所在院校:河北美术学院,职称:讲师, 学历:硕士研究生,学位: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

课题来源:本文系河北美术学院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高校书法专业育人路径探究”(项目编号:XJGY202405)结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