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现实意义与路径探索

作者

武艳艳 陈旭 邸思琪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2021 年 2 月,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耕读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 。[1]2021 年8 月,教育部在《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中指出,“耕读教育不仅是“亦耕亦读”的教育方式,也是情怀使命、价值追求、生命与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2]2022 年 2 月,“耕读教育”再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耕读教育体系”。[3]2022 年 3 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也明确指出“把耕读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纳入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是时代的产物,新时代赋予了涉农高校新的重要使命,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耕读教育的内涵、方式与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也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开展耕读教育已成为涉农高校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从根本上说,“耕”与“读”的关系就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耕读”的重点就是强调“知行合一”和实践育人,促进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实践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两千多年来,耕读教育作为农耕社会村民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农耕劳作、家族日常生活和私塾教育等内容紧密相连。耕读教育中所蕴含的“耕读传家”的思想观念,强调了“耕”与“读”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耕是生存之本,读则是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对忠孝、勤劳、节俭、自律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传统农业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耕读教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新时代的“耕读教育”是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紧密结合,是传统农耕劳作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紧密结合,是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与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一)耕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时代重任紧密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是新时代涉农高校筑牢农业强国人才根基的重要任务。耕读教育的价值追求是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学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厚植“三农”情怀,磨砺坚毅品格,培养“知行合一” 笃行致远的耕读精神。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践行人才培养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因此,新时代涉农高校要努力尝试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坚定强农兴农使命,成长成为能够在农业强国建设中担当作为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二)耕读教育是培养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的内在需求乡村振兴的内涵不单是农业农村经济产业的振兴,更是人才、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振兴,关键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致力于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 三农” 工作队伍。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精神贫困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制约因素,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迫切需要人才支撑。因此,必须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立足乡土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涉农高校责无旁贷。涉农高校加快推进耕读教育,将古代文明积淀与现代产业发展相衔接,鼓励学生深入农村,在与农民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乡风民情,陶冶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在农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明确人生理想、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大地上积极干事创业、在与农民群众的经验交流中汲取成长养料,全方位汇集起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智慧力量。[4]这对于全面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学生从知农到爱农的成长,培养能够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三农”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耕读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古往今来,“耕读传家”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很多家族奉为勉励子孙后代勤劳耕作和读书进取的家规家训,寄寓着长辈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5] 传承数千年的耕读教育蕴含着浓郁的家国情怀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注重借鉴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精华要素和有益经验。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是将耕读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利于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深入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树立“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理想信念,践行“知行合 ”的教育理念,培养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干事创业的能力,在实践中了解乡情民情,厚植“大国三农”情怀,强化责任意识,将践行知农爱农、立志强农兴农转化为自觉行动,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彰显文化自信,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涉农高校对耕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已陆续开展相关探索,但在实施过程中对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涵把握还不够清晰明确,呈现到具体举措方面也存在些许偏差。耕读教育虽然包含劳动实践的内容,但两者并不等同,耕读教育不能只是单纯强调农业生产劳动,更不能将其泛化和一般化为普通的劳动教育。 [6] 因此,反映到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与教学方面,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等同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将专业知识学习融入耕读教育实践,涵养“知农爱农”情怀的耕读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还不健全。另外,也有一些高校将耕读教育单纯作为通识课程进行教学,“重读轻耕”的教学模式也是涉农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耕读教育师资队伍有待充实

师资队伍数量配备充足,人员结构多元,综合素质过硬是评价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目前,涉农高校从事耕读教育工作和将耕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工作的专业课教师数量普遍不足,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有待提升。部分高校教师以耕读教育为抓手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不强,缺乏对课程中所蕴含耕读教育内涵的理解,没有充分挖掘和凝练课程中的耕读教育元素,导致课程思政开展不尽如人意,耕读教育的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三)耕读教育实践场所仍需拓展

耕读教育实践平台是涉农高校学生开展耕读实践的重要载体。目前大部分涉农高校已建有专门开展耕读教育的实践场所,但大部分都是依托校内实践课程和校外合作企业、实践基地,以农科类专业为主,非农科专业的学生参与机会较少,耕读实践未能实现全体学生全覆盖,导致耕读教育成效不理想,实践育人功能发挥尚浅,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未得到明显提升。

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只有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才能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这些年,涉农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仍存在脱节现象,这一方面受到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影响,另方面也受到教育评价体系和机制的影响。目前,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多是为了顺应国家政策号召,尚未形成实施耕读教育的系统性监控和引导机制,在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方面缺少评判标准,缺乏对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未来发展的长期跟踪和监督评估。[7]

三、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实施路径

涉农高校在开展耕读教育的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耕读价值理念,校园文化建设是引导和鼓励涉农高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三农”情怀、勇担兴农报国使命的重要途径,加强耕读传家校园文化建设是涉农高校思想引领的关键。一是要明确耕读教育

(一)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培养学生耕读意

的内涵与价值,强化校园文化思想引领。充分发掘涉农高校扎根“三农”沃土,服务“三农”的优秀典型案例,树立模范标杆,开展榜样教育,让有血有肉的耕读模范故事走进师生内心,融入日常生活。充分发挥耕读教育的实践育人功能,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在农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是要营造良好的耕读传家文化氛围,将农耕文明潜移默化地融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校园的人文景观是校园文化最直观的展现载体,应将抽象的耕读传家文化融入具象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重点打造具有耕读传家精神内涵和校本特色的景观设施和文化场馆,以充分发挥耕读文化环境育人的作用。三是将耕读文化融入学习、生活、实践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耕读传家文化的浸润,有效增强对耕读传家的价值认同。

(二)完善耕读课程体系,开展耕读实践教学

涉农高校应把耕读教育和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等有机结合,将学农爱农、强农兴农和“一懂两爱”的思想价值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将耕读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通专融合的耕读课程体系。一是将耕读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分层次、系统性地将耕读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相应板块,为思政课注入深厚的耕读文化底蕴,打造一批有农”特色的思政“金课” 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为大学生奠定良好的思政基础,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是将耕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度挖掘和高度凝练各专业蕴含的耕读文化内涵。围绕耕读教育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耕读文化内涵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从与课程相关的专业、市场、历史等角度丰富专业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形成具有农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三是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将耕读教育蕴含的新时代内涵作为指导实践的一种理论基础和精神传承,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鼓励大学生深入乡村以自然环境、农耕实践、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等为主题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劳动相辅相成,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耕读文化素养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保证耕读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探索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领导班子、辅导员、专家学者共同深度参与耕读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师资队伍。 一是充分挖掘思政教师资源,把握耕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高契合度,将耕读教育特色转化为思政教育优势,高质量开展思政教育。 二是注重提升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引入耕读教育的意识和水平,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耕读文化元素,推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创优。三是以“耕读中国” “大国三农”为主题,以思政课和主题党课为抓手,加强“一院一团队”建设,实现院级教学组织全覆盖,学校和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上讲台授课。四是鼓励辅导员积极结合学校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将耕读教育所蕴含的精神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五是聘请农业科技专家、农民企业家等校外多元化人才兼任耕读教育实践导师,既能为学生科普农耕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开展耕读实践,为学生提供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践活动的机会。另外,还要进一步完善耕读教育师资队伍传帮带机制,鼓励大家多学习、多交流,在工作中传承耕读教育实践典型做法,推动耕读教育落地落实。

(四)拓展教育实践场所,优化耕读教育平台

耕读教育强调“知行合一”,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涉农高校要不断拓展耕读教育实践场所,优化耕读教育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好“三个课堂”,为耕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载体支撑。一是用好思政课堂。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在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合理融入耕读文化元素,讲述好“三农”故事,进一步涵养道德品行与文化底蕴。是用好社会课堂。充分依托农科教基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国家现代农业园等社会资源,与农业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联动,建立耕读文化育人基地,打造集教育教学实践、社会实习实训、耕读教育于一体的实践育人平台。组织青年学生深入耕读文化育人基地开展耕读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能够亲身体验耕读生活的机会,通过具体实践帮助学生将对耕读文化的抽象认知转化为具体的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三是用好网络课堂。将传统的耕读教育环节融入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建设体系中,并采用线上虚拟仿真、VR 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平台资源,确保实践育人成效。四是培育耕读教育文化。借助学校官微、抖音、B 站等媒体平台加强宣传工作,采用微视频、微动漫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全方位宣传引导,营造学习耕读传家文化的浓厚氛围。

(五)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完善监控保障体系

耕读教育监控保障体系是耕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农高校完善和改进耕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建立耕读教育组织管理制度。涉农高校要建立起权责致、分工合理、运行高效的工作体系,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第一责任部门具体负责、相关单位密切配合、专门部门考核监督的工作机制。二是要健全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全方位全过程评价耕读教育人才培养成效,并将耕读素养纳入到学生的综合考核体系之中。三是要建立耕读教育培养数据库,对培养的农业农村人才长期关注,不仅要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更要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耕读教育的价值认同和耕读实践的成效上,做到学前摸底、学中指导、学后考核,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乡村振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