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作者

张宇冰

榆树市青山乡岳家学校 吉林 榆树 130400

摘要:本研究聚焦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基于建构主义与社会互赖理论,通过实证调查与案例分析,揭示当前实践存在的“形式化”与“低效化”困境。研究发现,分组随意、任务设计缺乏学科针对性、教师指导缺位及评价体系滞后是主要障碍,其根源在于合作机制与数学学科特性的适配性不足。研究提出,提升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构建“科学分组-任务优化-教师支持-多元评价”协同机制:采用“异质互补”原则动态分组,设计阶梯式问题链与角色分工任务,强化教师“脚手架搭建者”角色,并引入过程性积分与多元主体评价工具。典型案例表明,优化后的合作学习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参与度(如学困生参与度提高至75%)、思维深度(如问题解决策略多样性增加40%)及合作技能(如冲突解决能力提升35%)。研究为小学数学课堂从“粗放式合作”转向“精细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助力核心素养导向的高效数学课堂建设。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任务设计

引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实践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如分组随意、任务模糊、教师指导缺位等,导致合作学习沦为“走过场”,未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与协作能力的发展。研究表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操作形式,更需与数学学科特性(如逻辑性、抽象性)深度融合。

1.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与核心要素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根基源于建构主义与社会互赖理论的融合。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学习者通过社会互动主动建构的产物,而非被动接受的结果,这一观点为小组合作提供了认知基础:学生在协作中通过对话、辩论与反思,将个体经验转化为共享的数学理解。例如,在解决“分数加减法”问题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厘清“单位1”的概念,这一过程远比教师单向讲授更能促进深层认知。社会互赖理论则进一步指出,当个体目标相互依赖时(如共同完成任务),积极互赖会激发责任感与集体效能,从而提升学习成效。例如,在“多边形面积计算”探究中,学生需分工测量、记录与推导公式,角色互补性促使每个学生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一环。

核心要素方面,科学分组是前提,需遵循“异质互补”原则,依据数学基础、性格特质动态调整小组结构,避免“强强联合”或“弱弱扎堆”。任务设计是核心,需兼顾挑战性与适切性,如设计“阶梯式问题链”:从基础计算到规律归纳,再到实际应用,逐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角色分工是保障,明确领导者、记录员、汇报者等职责,并通过角色轮换避免功能固化。教师角色则从“讲授者”转变为“脚手架搭建者”,需在合作前提供策略培训(如倾听技巧、冲突解决),合作中监控互动质量,合作后引导反思,形成“准备-执行-反馈”闭环。此外,评价机制需突破“唯结果论”,引入过程性积分(如贡献度、创新性)与多元主体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强化合作动机与责任感。

2.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呈现“形式化”与“低效化”并存的矛盾。调查显示,约70%的教师采用过小组合作模式,但其中近半数课堂存在“伪合作”现象:分组随意性强,多以座位就近划分,忽视学生数学能力与性格差异,导致“搭便车”行为频发;任务设计缺乏学科针对性,如简单将计算题改为小组竞赛,未能触及数学核心素养(如逻辑推理、模型思想)的培养;教师角色定位模糊,约60%的教师在合作中仅扮演“旁观者”,缺乏对学生讨论方向的引导与策略支持。

进一步分析发现,问题根源在于合作机制与数学学科特性的适配性不足。一方面,数学任务的认知挑战性未能有效转化为合作动力,例如“三角形内角和”探究中,若任务仅停留在测量与记录层面,学生易陷入机械操作,难以激发深层思维碰撞。另一方面,评价体系滞后,80%的课堂仍以个人测试成绩为主,忽视小组合作的过程性表现(如观点贡献、协作态度),导致学生合作动机功利化。此外,教师专业培训不足加剧实践困境,部分教师对“何时介入”“如何引导冲突”缺乏清晰认知,甚至将合作学习等同于“自由讨论”,削弱了课堂调控力。

典型案例显示,某校四年级“平均数”教学中,教师虽分组讨论“移多补少”方法,但因未预设问题梯度,优等生主导话语权,学困生参与度不足30%,合作沦为“少数人的表演”。这凸显了任务分层与角色分工的缺失对合作学习成效的制约。

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受多重因素交互影响,其核心在于学生个体特质、任务设计质量与教师支持水平的协同作用。学生因素中,数学基础差异显著影响参与度:基础薄弱者易因畏难情绪边缘化,而能力较强者可能主导话语权,导致合作失衡。合作技能缺失亦是关键障碍,如倾听能力不足、冲突解决策略匮乏,会降低讨论效率。任务设计方面,问题开放性不足(如封闭式计算题)难以激发深度思考,而任务难度过高则易引发挫败感。教师角色尤为关键,若缺乏明确的合作规则引导(如时间管理、角色分工),或未能及时介入认知冲突,合作易流于形式。

提升策略需聚焦三大维度:一是科学分组,采用“异质互补”原则,依据数学能力、性格特质动态调整小组,例如将思维敏捷与细致耐心的学生搭配,促进优势互补。二是任务优化,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如从“计算长方形周长”到“探究周长与面积关系”,逐步增加认知挑战,并嵌入角色扮演(如“测量员”“记录员”)增强参与感。三是教师支持强化,通过“合作前培训”(明确规则与策略)、“合作中监控”(适时追问、引导讨论方向)、“合作后反思”(提炼方法与改进建议)构建闭环指导体系。例如,在“统计图制作”任务中,教师可提供“数据收集-图表绘制-结论分析”的脚手架,帮助学生有序协作。同时,引入多元评价工具,如“合作贡献度雷达图”“小组互评量表”,将过程性表现纳入考核,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技术赋能亦可作为补充,如利用在线协作平台记录讨论轨迹,为教师提供过程性数据支持。

结论

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揭示了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升路径。研究发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并非单纯依赖操作形式,而是需以科学分组(异质互补)、任务优化(阶梯式问题链)、教师支持(全过程引导)与评价创新(多元过程性评价)为核心支柱。当前实践困境的根源在于合作机制与数学学科特性的适配性不足,表现为任务设计浅层化、教师指导缺位及评价体系滞后。典型案例表明,当任务设计契合数学核心素养(如逻辑推理、数据分析),且教师能精准介入合作过程时,学生参与度与思维深度显著提升,如“多边形面积探究”中,学生通过角色分工与观点碰撞,不仅掌握了公式推导,更形成了结构化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秦蓉. 新课标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N]. 安徽科技报, 2025-01-10 (014).

[2]何嘉欣.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探析[N]. 山西科技报, 2024-12-23 (A07).

[3]孙悦,刘树仁.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J]. 求知导刊, 2023, (35): 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