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改造分析

作者

佟国强

21042119900724423X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成为解决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聚焦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改造,详细阐述了植物选择与配置、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透水铺装技术、生态滞留设施等技术措施。深入分析了当前改造过程中面临的技术应用难点、资金投入与效益平衡、公众认知与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与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技术优化与创新、资金筹措与管理、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等优化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园林景观;绿化改造;技术措施

引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城市内涝频发、水资源短缺、热岛效应加剧等。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对自然水文循环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得城市在应对雨水等自然现象时显得脆弱不堪。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海绵城市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一、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改造技术措施

1.1 植物选择与配置

在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改造中,植物的选择与配置至关重要。优先挑选耐水湿、根系发达且净化能力强的植物品种。菖蒲、芦苇等挺水植物,能有效吸收雨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净化水质;垂柳、水杉等深根性乔木,可增强土壤的稳定性,提升雨水的下渗能力。注重植物群落的构建,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结构,增加绿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雨水截留和净化效率。

1.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构建完善的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设置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蓄水池等设施,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净化。雨水花园利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雨水进行自然净化,多余的雨水则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下凹式绿地低于周围地面,可有效收集和滞留雨水,延长雨水在绿地中的停留时间,促进雨水下渗。蓄水池则用于储存净化后的雨水,用于灌溉、景观补水等,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

1.3 透水铺装技术

透水铺装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地面的透水性能,减少地表径流。常见的透水铺装材料有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植草砖等。透水砖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防滑性,适用于人行道、广场等区域;透水混凝土强度高、耐久性好,常用于车行道和停车场;植草砖则兼具透水和绿化功能,常用于停车位和护坡。采用透水铺装技术,可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1.4 生态滞留设施

生态滞留设施如生态植草沟、滞留塘等,能够对雨水进行有效的调节和净化。生态植草沟通过种植耐水湿的草本植物,引导雨水缓慢流动,实现雨水的净化和下渗。滞留塘则利用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对雨水进行沉淀、过滤和净化,还能调节周边的微气候。这些生态滞留设施不仅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还能为城市增添自然景观。

二、现存问题与挑战分析

2.1 技术应用难点

在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改造中,技术应用存在诸多难点。不同技术措施的适配性难以精准把握,例如在土壤条件复杂的区域,透水铺装技术可能因土壤堵塞孔隙而降低透水效果,却难以快速确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各项技术的集成应用缺乏成熟模式,雨水收集系统与生态滞留设施之间的衔接可能出现不畅,导致整体功能无法充分发挥。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速度较慢,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海绵城市建设需求。

2.2 资金投入与效益平衡

资金投入是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改造的一大制约因素。前期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购置新型材料、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如建设大型蓄水池和铺设高质量透水铺装,成本高昂。后期的维护管理费用也不容小觑,需定期检查和维护雨水收集系统、生态滞留设施等,以确保其正常运行。这些投入带来的效益在短期内难以完全体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法直接转化为经济收益,使得资金投入与效益之间难以达到平衡,影响了建设和改造的积极性。

2.3 公众认知与参与度不足

目前,公众对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改造的认知普遍不足,很多人不了解海绵城市的概念以及绿化改造的意义。这导致公众参与度不高,在改造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公众的有效监督和建议,可能使得改造方案无法充分满足居民需求。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也难以主动践行海绵城市理念,比如不注重对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爱护,随意丢弃垃圾导致设施堵塞,影响其功能发挥。这种认知和参与度的缺失,不利于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改造的持续推进和长效运行。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改造在技术、资金和公众认知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亟待解决,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优化策略与建议

3.1 技术优化与创新

加大对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改造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针对透水铺装孔隙易堵塞问题,研发具有自清洁功能的透水材料;对于雨水收集系统与生态滞留设施衔接不畅问题,开发智能调控系统,实现各设施间的协同运作。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明确不同技术措施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条件和技术参数,提高技术措施的适配性和集成应用水平。定期组织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让一线技术人员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3.2 资金筹措与管理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改造项目。政府可以通过PPP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改造项目,发挥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设立海绵城市建设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重点改造项目和技术研发。争取上级政府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在资金管理方面,建立严格的资金监管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对项目的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进行全过程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理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制定科学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为资金投入决策提供依据。

3.3 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社交媒体等,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海绵城市理念和园林景观绿化改造的意义。制作生动有趣的科普视频、宣传海报和宣传手册,深入社区、学校、企业进行宣传,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在社区和学校组织海绵城市建设主题活动,如知识讲座、志愿者活动等,增强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在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搭建线上线下互动平台,让公众能够方便地参与项目讨论和监督。对公众提出的合理建议予以采纳,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满意度。通过以上技术优化与创新、资金筹措与管理、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的优化策略,有望有效解决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改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结语

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改造是提升城市生态韧性、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举措。在改造进程中,虽凭借植物选择与配置、雨水收集利用等技术措施取得一定成果,但也面临技术应用、资金、公众认知等多方面挑战。通过技术创新、多元资金筹措、强化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等优化策略,能有效化解难题。未来,持续推进改造工作,将助力城市迈向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方慧,张婉宁,王健,等.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改造分析[J].居舍,2025,(04):113-116.

[2]林庆芬.墨艺苑的设计与局部绿化改造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6):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