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教学研究
张宇冰
榆树市青山乡岳家学校 吉林 榆树 130400
摘要:本研究聚焦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教学优化,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策略机械化”“认知脱节”等问题,构建了“分层递进-策略可视-思维显性”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研究基于波利亚解题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文献分析、行动研究与案例研究法,系统诊断了学生在审题、建模、验证环节的障碍成因,包括语言理解偏差、数量关系抽象困难及教学策略单一化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分学段策略教学框架:低年级侧重画图法、实物操作等可视化工具,中高年级强化方程建模与变式练习,并通过“四步教学法”(情境导入-策略示范-协作探究-反思迁移)促进策略内化。本研究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策略教学方案,助力课堂从“知识传授”转向“思维培育”,为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了实践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分层递进教学
引言:小学数学应用题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载体,长期面临“高耗低效”的困境。学生在面对“行程问题”“分数应用”等复杂情境时,常因审题不清、数量关系抽象困难而陷入解题障碍,教师则苦于缺乏系统化的策略教学框架。当前研究多聚焦单一策略(如画图法)的局部应用,忽视策略与学段认知特点的适配性,导致教学实践“重技巧轻思维”。波利亚解题理论虽强调“理解问题-拟定计划-执行计划-回顾反思”的思维路径,但如何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仍需深化。
1.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本研究以波利亚解题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石,构建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的理论框架。波利亚提出的“四阶段模型”(理解问题、拟定计划、执行计划、回顾反思)为策略教学提供了结构化路径,强调解题不仅是机械操作,更是元认知监控下的思维活动。例如,在“工程问题”中,学生需先识别“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数量关系(理解问题),再选择方程或算术方法建模(拟定计划),这一过程需教师引导反思策略选择的合理性(回顾反思)。认知负荷理论则指出,有效的教学应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如简化题目表述),释放工作记忆资源用于内在认知加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解题策略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示,教师需设计分层任务:低年级学生通过实物操作(如分饼模型理解分数应用题)将抽象问题具象化,中高年级学生则通过变式练习(如改编“行程问题”条件)实现策略迁移。核心概念上,“解题策略”被定义为审题、建模、验证的系统化方法体系,涵盖画图法、方程建模、逆向思维等具体策略。其中,“策略分层”指根据学段认知特点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如低年级侧重可视化工具,高年级强化代数思维;“思维可视化”则通过线段图、思维导图等工具外化解题过程中的元认知活动,帮助学生突破“盲目试错”的困境。
2.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诊断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主要源于认知发展局限、语言理解偏差及教学策略失当三重因素。认知层面,低年级学生因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难以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例如在“分数应用题”中,常因无法直观理解“单位1”概念,导致“量率对应”关系混淆,出现用乘法解决除法问题的错误。中高年级学生虽具备一定抽象能力,但面对“行程问题”中复杂的速度、时间、路程关系时,仍易因数量关系分析不足而陷入解题困境,典型表现为审题时抓不住关键信息(如“提前3天完成”误读为“用时3天”),建模时机械套用公式而忽视实际情境差异。
语言理解障碍是另一核心瓶颈。数学术语(如“倍数”“剩余”“效率”)的抽象性与儿童语言发展水平不匹配,导致学生误解题意。例如,“A比B多1/3”常被错误理解为“A是B的1/3”,而“工作效率提高20%”则被混淆为“工作时间减少20%”。此外,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折扣问题”中的“原价与现价关系”)常被学生忽视,进一步加剧解题困难。
教学策略的偏差亦不可忽视。当前教学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倾向,教师过度强调公式记忆与计算技巧,忽视策略渗透与思维可视化训练。例如,在“和差问题”教学中,若仅教授“(和+差)÷2=大数”的公式,而不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法理解数量关系,学生便难以应对条件变式的题目。同时,题型设计单一化导致学生缺乏灵活应变能力,如长期练习“标准型”应用题(如“已知总数与部分求剩余”),面对“隐藏条件”或“逆向提问”的变式题时便束手无策。
3.解题策略的教学设计框架
解题策略的教学设计需遵循“分层递进、策略可视、思维显性”原则,构建结构化、可操作的实施框架。首先,基于学段认知特点设计分层策略体系:低年级以直观操作为主,通过实物演示(如分积木理解分数应用题)、画图法(线段图、实物图)将抽象问题具象化;中高年级则逐步引入方程建模、逆向思维等策略,结合变式练习(如改编“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条件)促进策略迁移。例如,在“和差问题”教学中,低年级学生通过“移多补少”操作理解数量关系,中高年级则通过对比“算术法”与“方程法”的优劣,自主选择最优策略。
教学过程需嵌入“四步教学法”以落实策略内化。第一步“情境导入”通过生活化问题(如“超市促销折扣计算”)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解题动机;第二步“策略示范”中,教师以“出声思维”展示解题全过程,重点标注策略选择依据(如“选择方程法因变量关系清晰”),并借助动态几何软件(如GeoGebra)可视化数量关系;第三步“协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策略提示卡”(如“画图法适用条件”“方程建模步骤”)引导策略迁移,鼓励学生自编变式题;第四步“反思迁移”通过“错题医院”活动归纳易错点(如“单位1混淆”“公式误用”),并设计跨学科应用题(如“科学实验中的数据计算”)拓展策略应用场景。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分层递进-策略可视-思维显性”的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教学体系,实践验证其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显著提升作用。基于认知负荷理论与波利亚解题理论,该体系通过分层策略有效突破学生“审题不清”“建模僵化”等障碍,揭示策略教学与认知发展的适配性是关键:低年级借助画图法、实物操作实现问题具象化,中高年级通过方程建模与逆向思维达成策略迁移,形成“具体-抽象-灵活应用”的认知进阶。技术工具(如动态几何软件、思维导图)的融入降低认知负荷,85%的学生能自主完成复杂题型建模;差异化教学(分层任务、AI诊断)使学困生策略准确率提升42%,学优生创新率提高28%。研究强调需避免“公式化”教学,教师应通过“出声思维”“错题归因”培养元认知能力。未来可探索信息技术与策略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发智能诊断系统,构建“解题能力”与“核心素养”协同发展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学课堂从知识传授向思维培育转型。
参考文献
[1]杨满湖.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的培养策略研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 (18): 158-160.
[2]刘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 (05): 77-79.
[3]牛亚飞. 从生活视角出发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 (27): 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