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保护现状与治理对策分析
再依拉古丽·木合塔尔别克
昭苏县林业和草原局草原工作站新疆伊犁昭苏县835600
摘要:由于缺乏对草原的科学认识,人们不顾草原的载畜能力而一味地追求牲畜数量,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入不敷出。传统原始放牧习惯,使草地利用强度不均衡,采挖药材和毁草开荒、超载过牧严重,草原植被得不到休养生息,导致草地退化、鼠虫害危害面积逐年扩大,可利用面积不断减少,草地生产力明显下降,草原开始逆向演替,生态系统日趋恶化,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让草地畜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文明发展层面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草原生态;生态保护;草原治理
由于人类对草地资源的高强度利用,草原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长此以往必定导致草原沙漠化,破坏草原生态平衡,影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草原是我国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也是江河上游的主要生态屏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深入研究草地资源生态保护的有效方法,更是关乎生态安全和实现草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在确保畜牧业稳步发展的前提下,应对草原进行生态保护。
1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意义
1.1 改善空气质量
草原上生长的植被能净化空气。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
1.2 推动草原地区整体发展
天然草原往往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集中分布,这些地区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针对这种情况,需通过天然草原保护建设工作的开展,对草原资源合理利用,促使草原畜牧产业得到发展壮大,能提高扶贫成效,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品质。
1.3 抵御自然灾害
草原在草地植被被破坏的情况下,会演变成沙漠,破坏生态系统,加重水土流失,甚至引发风沙等自然灾害。对草原上所有植被进行保护能起到防风固沙的效果,从而抵御自然灾害。
1.4 促进人类社会发展
草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土壤中所包含的丰富物质在社会发展中能得到广泛利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牧民生活水平。
2.草原生态保护现状
2.1自然条件的制约
草原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牧草青草期短,枯草期长,存在着饲养牲畜对牧草的持续需要与牧草供应季节性不平衡的矛盾。特别是冬、春草料缺乏,牲畜掉膘和死亡严重,灾害频繁,经济损失巨大。
2.2科技含量低,生产经营粗放
畜牧业从业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难掌握科学种草、科学养畜的推广应用。多年来,当地牧民从未摆脱过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牲畜长期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乏”的恶性循环之中。由于粗放经营,牲畜在冬季体重普遍下降30%左右,成年牦牛每头掉膘35~50千克,同时在经营管理中,畜种、畜群结构不合理,饲养周期长、出栏率和商品率低,也是阻碍畜牧业发展的又一原因。
2.3配套资金投入不足,畜牧业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草原生态建设涉及面积大,需要投入资金大,周期长,短期内经济效益不明显,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草原保护与建设的投入,但是牧区牧民防灾保畜和畜牧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人工和半人工草地比重很小,牲畜棚圈、巷道圈、牧道、储草棚、草场围栏等畜牧业基础设施滞后,饲草收割、草产品加工等设备严重不足,也是阻碍牧区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原因。
2.4过度开垦导致草地覆盖率降低
过度放牧是以草原资源的过度消耗维持畜牧业经济增长,而过度开垦则是以草原资源的过度消解维持农业经济增长。前者仍然有草地资源的季节性保护空间,但后者几乎完全取缔了草地资源的恢复空间。所以,过度开垦比过度放牧对草地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几乎是草地资源覆盖率下降的直接原因。20 世纪50 年代,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发展农业成为我国的首要问题,于是政策导向转向了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虽然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但过度开垦造成了草地资源严重流失。
如果只是规划性的耕地资源释放,尚且还在宏观调控之下,不会对草地资源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但草原无序的人为过度开垦,直接造成防沙植被的大规模破坏,导致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如生长于青海格尔木大草原上的野生植物黑枸杞,便是极为重要的草原防风固沙植被。然而,近年来黑枸杞的营养价值被过分炒作,每年8 月黑枸杞成熟期涌入草原的采摘者不顾黑枸杞的生态价值进行掠夺式采摘,导致黑枸杞的生存环境恶化,防风固沙能力退化。
此外,地下资源无序开采几乎与过度开垦一样危害巨大。据统计,全国因不规范采矿而破坏的森林面积累计达106 万公顷,破坏草地面积26.3 万公顷。草原下蕴含着丰富的煤及金、银、锡、钨等矿产资源,部分投资者不遵守生态保护原则,在草原进行破坏性的矿藏开采,这种典型的以短期利益为主导的草原资源开发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
造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无序开采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草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够,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进步协同发展的意识不足,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政策和法规引导,强化生态发展力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5天然草原退化
2.4.1 自然因素
受工业发展、人类活动的影响,严重加剧了气候变暖态势,显著减少降水量,水资源紧缺形势逐渐严峻,降低草原生产力的同时,带来草原退化问题。阜康市年均降雨量在300~500 mm,处于偏低状态,影响天然草原的发展。同时,优质牧草资源较为缺乏,出现大量的不良牧草和杂草。
2.4.2超载放牧
为扩大效益,满足市场需求,近年畜牧数量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超载过牧现象层出不穷,加剧了草畜之间的矛盾。这样草原修养生息需求难以满足,加大了退化问题的发生率。同时,草原植被的疏松度显著提高,简化了草植种群结构,甚至有逆向更替问题出现。部分牧民不具备良好的生态观念,不能严格落实草原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草原保护的工作难度[2]。
2.4.3 鼠虫灾害
受诸多因素影响,鼠虫灾害近年频繁出现,严重危害天然草原的生长。鼠害、虫害除对草原进行破坏外,也会对牧草大量啃食,显著降低了草原生产力。鼠虫害的频繁出现,加剧天然草原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恶化了草原生态环境。
3.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树立草原资源与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意识
草原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价值十分重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一道天然绿色屏障。管理者应提高草原管理水平,树立草原保护意识,推动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让草原更美,让牛羊更肥。
3.2 控制载畜量
实现草畜平衡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当畜牧过多时,对草地资源需求过高,就会使草原负载过重,资源再生难以进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从而对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对草原现有资源情况进行充分调查,根据草地实际情况,对畜牧数量与规模进行把控,建立草原生态系统的最佳平衡。此外,要建设一定规模的人工草地,以保证草料供给需求,给畜牧业发展提供一定基础。
3.3综合治理退化草原
要全面调查区域内草原退化现状,将因地制宜的原则落实下去,深入分析当地草原退化现象的诱发原因,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其中围栏封育、补播等都是重要的手段。此外,也可将综合治理活动实施起来,部分天然草原出现严重的退化问题,可将治本技术运用过来,全面翻耕后,重新进行草种种植,以便促使天然草原得到有效恢复。要合理选择草种,保证能与当地环境条件所适应。草原植被覆盖面可以得到恢复,草原生产能力又可以得到提高。
3.4 深入落实退耕还草工程
要推进退耕还草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生态工程的建设,促使草原生产力得到提高。在退耕还草工程实施中,要结合天然草原的实际情况,对退耕还草计划合理制定,促使每年牧草种植面积得到明确。此外,退耕还草过程中,要将其他的技术措施同步应用过来,包括补播、除杂等,以便快速复原天然草原植被。
3.5推进畜禽品种改良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迅速发展,不论是饲养的数量或者是产品的质量都有了一定提高,但草地生产力却出现衰退。畜牧业品种改良对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3]。因此,应推进畜禽品种改良,引进优良畜牧品种,实现从“数量产品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6 做好相关宣传工作
草原畜牧产业多在我国西北地区,包括农村、山区、丘陵等偏远区域,存在信息传播难、传递速度慢等问题。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大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横幅、讲座等方式,让处于偏远地区的畜牧人能及时了解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3.7 加强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机制
3.7.1 公益推进与科学实践同步
政策性补助只能在经济层面上给予牧民生产力支持,而真正促进草地资源保护体系逐渐完善的一定是公益性组织的全面参与。公益组织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和协调性,如果政策性补助无法满足对草地资源保护的全面覆盖,那么可以利用公益性组织进行阶段性补充。在确保公益性组织全面参与的同时,更要注重科学实践的全面推进。放牧造成的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给草原生态造成极大压力。保护草地资源也可以采取种植人工牧草的方式,人工牧草在产量与质量方面均优于天然草,可以优先考虑使用人工牧草来释放天然草场压力,从而恢复生态环境。草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采取积极行动,给予政策性补助和公益性扶持,再以科学实践为导向,最终促进退化草地的恢复和重建,为当地农牧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牲畜饲草,缓解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地生态资源压力。
3.7.2 科技加持与牧民行动并举
始积极开展牧民参与式种草实践,既不完全使用最新科学技术,也不纯粹依靠传统种植经验,形成了科学技术与实践经验的本土化融合与创新。唯有在科技加持下,政策性补助的资金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得到更多牧民的大力支持,科技能量才会在草地资源保护中发挥真实作用。所以,科技加持与牧民行动并举是在政策性补助前提下的综合调控,是促进草地生态资源快速恢复的根本措施。对牧民而言,通过上级部门的宣传和动员,才能真正了解到种草的意义,而结合草地种植经验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放牧管理方法,则是牧民对政策倡导的理解与实践。牧民的主动性被真正激发,并不是在发放政策补贴之后形成的经济惯性,而是因真正通过种草而获得良性循环的根本收益。所以,在经济扶持的基础上,还需通过各种经验培训传递科技知识,让牧民真正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客观规律。形成了这种深刻的发展观之后,牧民才能够深度参与草地资源保护的后期精细化管理中,最大程度地提高草地种植的恢复效果。所以,试点工程即便初始规模不大,但在形成实践经验之后,便可以进一步辐射周边地区并起到带动效果。将草地资源保护的新模式总结出来,在更大区域展开积极推广,可以真正提升种草效率。科技加持正是通过种草实践找到除了经济补助之外的草地保护方法,进一步推进新技术应用,尝试使用新的草种、新的微生物菌剂、新机械等,均对草地资源保护具有深远意义。科学地总结出一套结合现代科技和传统知识恢复草场生态的“适应性管理”的模式,对环境有益、对乡村振兴有利。
结语
草原保护问题与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立足于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产及保护的实际,采用符合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方式进行治理,制定科学的计划方案,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才旦.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家参谋,2021(23):126-127.
[2]马茹.草原生态保护现状与对策分析[J].畜禽业,2021,32(12):92-93.
[3]张权,阿卜力孜·萨伍提.探析强化草原生态保护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2020,36(08):66.
[4]申文燕.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中国畜禽种业,2021,17(0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