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吴庆芳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 210023
摘要: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通过整本书阅读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相融合,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本文探讨了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思辨能力;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引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思辨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并作出合理决策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整本书阅读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本文将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探讨如何基于思辨能力培养进行小学语文整本书的阅读教学。
一、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特点
1.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理解过程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引导他们深入剖析文本内容,深刻体会作品的情感波动,并洞察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从而使学生全面理解作品的核心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应激励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并通过富有成效的讨论和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进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强调有序引导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有序引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讨论交流等方式,逐步深入文本,带领学生发掘作品的深层含义。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注重知识体系构建与思维体系形成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整本书,自主构建全面而深入的知识体系,通过深度阅读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促使他们在不断思考与探索中,逐步塑造出既富有逻辑又具创新性的思维框架,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思辨能力。
二、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辨之光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1.情境设问,引领思维航向。
这些问题可以是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等。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文本内容,边读边思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质疑探究,激发思维火花。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或感兴趣的内容,这时教师应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通过质疑探究的方式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文本的内涵和意义。通过激励学生学会质疑并着手探索解决难题,能够有效促进他们独立思考与思辨能力的发展。
3.思辨讨论,深化思维碰撞。
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对整本书中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成果,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较好地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重构教学内容,磨砺思辨锋芒
重构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思辨欲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故事的起始点、事件顺序和结局等方式,引导学生重新思考故事的情节和内涵,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1.起点新探索,启迪思辨之旅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故事的起始点开始思考。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贾宝玉和林黛玉没有相遇,故事会如何发展?”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他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2.顺序巧变换,探究因果逻辑
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故事中的事件顺序,引导学生思考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例如,在讲述《西游记》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孙悟空没有跟随唐僧取经,他会做什么?故事会如何发展?”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的角色定位和作用,以及他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3.结局多设想,拓宽思维边界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故事的结局,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多种可能性和意义。例如,在讲述《安徒生童话》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没有冻死,她会遇到谁?故事会如何发展?”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的命运和故事的深层含义。
重构教学内容是激活学生思辨欲望的强力引擎。通过改变故事的起始点、调整事件顺序和改变故事结局等创新手法,教师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故事的情节与内涵,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全面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深挖创作背景,深化思辨底蕴
深挖创作背景是深化学生文学理解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它如同一把钥匙,能为学生打开文本深层含义的大门,引导他们从多个维度理解作品,培养敏锐的思辨能力。
1.生平共鸣,感悟文本情感
这是理解文本情感与主题思想的关键。例如,在解读《草房子》时,通过介绍作者曹文轩的农村成长背景,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他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种共鸣能极大地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
2.动机探寻,把握艺术风格
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有助于把握文本的主题和艺术风格。以《小王子》为例,通过探讨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飞行经历与人生哲学,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王子对成人世界功利主义的批判,以及他对纯真、爱与责任的颂扬,这种理解能激发学生的同理心与反思能力。
3.时代镜像,洞察社会变迁
时代背景是理解文本社会现象与历史语境的基础。如在教授《骆驼祥子》时,揭示旧北京的社会结构、贫富差距及文化冲突,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从而引发他们对社会变迁、人性挣扎的深刻思考。
综上所述,深挖创作背景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使阅读成为一次心灵与智慧的双重旅行。
结论
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整本书阅读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还能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未来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继续探索和完善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露.让思辨力在整本书阅读中生长[J].读写算, 2024(32).
[2] 蒋文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的探究[J].学苑教育, 202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