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逻辑及融合策略
张志斌
策勒中等职业学校 84830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正经历着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深刻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作为两大核心要素承载着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与职业态度的使命,更是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工匠精神培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两者虽各有侧重,但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框架下呈现出高度的耦合性与互补性,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本文深入探讨新时代职业教育中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逻辑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融合策略,希望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时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工匠精神培育
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与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职业教育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桥梁其培养目标已不再局限于单一技能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此背景下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机融合是职业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和贡献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两者的深度耦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精湛技艺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逻辑
(一)价值导向的一致性
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在价值导向上展现出深刻的内在一致性,思政教育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倡导学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工匠精神是一种将个人技艺的精湛追求与对社会的贡献紧密相连的职业态度,它要求从业者要有高超的技能,更要有对职业的热爱、对社会的奉献精神,这种价值导向的一致性,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职业教育应充分利用这一共同点,通过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将工匠精神中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品质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追求,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育目标的互补性
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在教育目标上呈现出互补性,思政教育侧重于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政治素养的塑造,目的是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年,而工匠精神培育聚焦于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目的是造就一批批技艺高超、精益求精的技术技能人才,两者的结合可以形成“德技并修”的教育格局,既注重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又强调其外在技能的提升,实现“立德树人”与“技能报国”的有机统一,在实际操作中职业教育应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路径,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组织实践活动、建立评价体系等方式确保两者在教育目标上的相互渗透与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育内容的关联性
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思政教育涉及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等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重要素材,也是工匠精神培育不可或缺的文化土壤,工匠精神中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品质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敬业乐群”“精益求精”等理念的现代演绎,这种教育内容的关联性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载体,职业教育应充分挖掘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共同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并认同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在实践中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四)教育方法的协同性
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在教育方法上同样具有协同性,思政教育常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方法,注重通过情感共鸣、价值引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而工匠精神培育更多依赖于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师徒制等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操作深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认同,两者的结合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在实践中锻炼技能、磨砺意志、培养品质,职业教育应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协同创新,如通过构建“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等,确保两者在教育方法上的相互借鉴与相互补充,共同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策略
(一)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
要实现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深度融合,首要任务是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形成协同效应,具体来说职业教育应组织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其与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接受到深刻的思政教育;还应注重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行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建立“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与反馈,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与相互促进。
(二)打造“工匠文化”氛围,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良好环境
文化氛围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职业教育应着力打造“工匠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组织、企业实践参与等多种方式营造崇尚技能、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良好环境,具体来说可以设立“工匠文化长廊”展示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精湛技艺和创新成果;开展“工匠精神”主题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荣誉感;邀请企业工匠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其成长经历与职业感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亲身体验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与价值,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在浓厚的“工匠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三)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教师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能力
教师是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其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所以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提升教师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能力是实现两者融合的关键,具体来说应加强对教师的思政教育与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其思政素养与职业道德水平;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了解行业动态与技术发展趋势,掌握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还应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对在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这些举措打造一支既懂思政教育又精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保障。
(四)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搭建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实践平台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融合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应积极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搭建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平台,可以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研发中心等,将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开展“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等,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受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确保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实施,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理解与认同,提升其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结论:
新时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逻辑与融合策略,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通过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打造“工匠文化”氛围、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创新“产教融合”模式等举措可以有效推动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深度融合,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化与拓展,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将更加紧密、更加深入,为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精湛技艺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欣.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逻辑[J].教育学术月刊, 2022(7):8.
[2] 李云飞.心流体验和工匠精神的逻辑关系与介入路径[J].职业教育研究, 2019(11):4.
[3] 佚名.工匠精神融入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时代价值与耦合路径[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1):57-66.DOI:10.3969/j.issn.2096-1170.2024.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