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儒学精粹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研究综述

作者

郭向东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250101

摘要:针对当前英语教育尤其是高职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以及高职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儒家优秀文化语料缺乏的现状,笔者提出了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融入儒学经典的教学理念,详尽地对国内外相关教学研究和动态进行梳理和评价,探讨了儒学经典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研究内容和路径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职大学英语;英语课程思政;儒学精粹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研究;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

1. 国内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

我国对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关注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从中国文化教学研究对象来看,呈现两个阶段特点。第一阶段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整体上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并提出整体教学方案,如2000年丛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文化失语”现象提出应当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育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之中,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配置;曾洪伟(2006)就此现状,提出在大学英语教材、教学与考试等环节中融入中国文化内容,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有效结合并最终实现双赢[1]。之后更多学者开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的融合策略进行探讨,如黄辉(2009)从文化教学策略角度提出了提高英语教师素质等具体建议,强调必须重视并融入母语文化教学[2]; 在这一阶段学者们都是强调“文化失语”现象以及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学习相结合。

第二阶段是以2014年“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为始,此时开始出现少量有关儒家文化与英语教学融合的研究,如葛丽芳(2016)发现教师儒家文化积淀不足、鲜有利用英语课程渗透儒家文化教育;其通过内容引入、模式优化的教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儒家优秀道德教育的渗透[3]。惠燕(2017)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导入应以孔子儒学文化为重点,大学英语教学要传播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4];陈乐(2020)的研究视角则放在齐鲁文化与山东高校英语教学的深度有效融合方面,虽提出了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的课程理念和相应的教学策略[5];最近针对儒家文化与大学英语融合研究方面,王守仁(2021)提出了“明明德”思想融于英语教学,介绍了“引导”“比较”和“融化”等关键策略环节,从外语教材建设角度进行分析与论述。姚瑶(2023)的中国儒家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其三个融合的策略为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提供了借鉴与思路。

2. 国外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

在国际上,早在1915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提出“附带学习”,认为各科教学首要目的是道德教育,不必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程,应通过各科进行“间接道德教育”。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在其《教室生活》一书中就把在课堂中所学到的非计划的知识和价值观念称为“隐性课程”,为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尤其是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1993年美国加州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克拉姆契提出文化互动教学观,颠覆了传统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相孤立的历史境脉,创生出了文化教学的第五种技能,即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观,主张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文化环境,提倡在教学中鼓励文化互动。1997年英国语言学家麦克.拜拉姆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与评估新论》中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英语与其他语言及文化的关系。1996年,美国教育部发布了《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简称“5C”标准)强调了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中心,即外语学习的核心内容归纳为语言交流、文化沟通、相关知识、比较能力和社团活动五个方面。

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价

从国外语言与文化融合研究发展脉络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上世纪初杜威的“附带学习”到六十年代杰克逊的“隐性课程”再到九十年代后结构主义“文化互动”直至现今美国“5C”标准的确立。现今大多数其他国家的英语文化教学都是参照“5C”标准执行,虽然国外鲜有将儒学融入本国英语教学的研究,但在语言教学中结合本国的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共识。

从国内研究看,学界对于英语教学引入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已有论述,但在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对象方面存在不足。

在内容上,当前国内英语教学,虽然也开始引入中国文化内容,但缺乏针对性,大多是广义上的传统文化引入;有关研究和著述,单从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角度把母语文化加入到英语教学中,内容缺乏细化和具体化,具体到儒家思想融入方面也缺乏详尽的教学策略研究。

在理论上,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研究比较多,融合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研究也不少,但鲜有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儒家文化的理论研究。

研究方法上,“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提出后,逐渐出现少量大学英语教学与儒家文化融合的研究,但鲜有学者使用量化研究手段,评估融入优秀文化的教学效果;在儒家文化与英语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思政素养前后变化缺乏一定评价;对学生后续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能力缺乏量化研究。

研究对象上,中国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庞大,英语教育受益面广,但目前大学英语与儒学融合的教学研究对象大多为本科院校学生,极少涉及到高职生。

二、中华优秀儒学融入高职英语的研究内容和路径

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深入挖掘儒学英译语料的思政元素,融入儒学精粹,研究高职英语教学思政素养和英语输出能力差异变化;提高学生用英语输出母语文化的有效教学策略;英语教学与儒学融合研究,深入挖掘儒家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性融合;可利用行动研究,使用质性和量性研究结合法评估学生前后思政素养和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中华优秀儒学融入高职英语教学,首先可在儒学英译语料挖掘阶段,利用文献研究法全面分析归纳儒学英译语料思政元素,将其分为六大德育观念,即修身、义利、孝道、德治、教育、爱国“六观”,以备将“六观”融入教学;其次可利用行动研究法开展研究,明确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确保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始终贯彻思政和语言教学的融合;最后可利用定量和定性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习效果进行双评估(思政素养和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能力)。

三、利用儒学精粹融入高职英语思政教学研究的建议

在实际教学中,将中华优秀儒学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融合,可以提高学生思政素养。将儒学英译语料分为修身、义利、孝道、德治、爱国和教育六大德育板块对学生进行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具有较新的研究思路;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可对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德”进行评估,通常在教学中很难准确对学生的思政方面进行考核,故可以采用收取学生日志和月志感悟、访谈和思政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德育;在研究方法上可利用行动研究法和量化研究方法对高职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进行考核,在教学实验后采取读写和口试方式对学生的中国文化阅读、听说和翻译能力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

参考文献:

[1].曾洪伟.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04).

[2].黄辉.试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及其途径.东岳论丛[J],2009(04).

[3].葛丽芳.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教育. 当代理论教育与实践[J]. 2016(06).

[4]. 惠燕. 孔子“为政以德”理念的内涵、渊源与大学英语教学.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 2017(9)

[5]. 陈乐. 齐鲁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探究.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J]. 2020(06).